欢迎您 本站地址:  
返回首页   返回古典名著   枪声音效  Emlog主题源码  少数民族名称  五代十国  魏书  汤饮类  学习Foundation  学习Vue.js 

明史白话版

第五十四章卷五十四


赋税徭役的办法,唐代的租庸调还算接近古代。

自从杨炎作两税法,简单易行,历代相沿袭用,到明代而不改变。

太祖为昊王时,赋税取十分之一,徭役之法按田地计算出夫役。

县分上、中、下三等,按赋税十万、六万、三万石以下马差等。

府分三等,按赋税二十万上下、十万石以下马差等。

即位之初,制定赋税徭役之法,全部以黄册为准。

簿册有丁口有田亩,丁口有徭役,田地有租税。

租称夏税,称秋粮,共二等。

征收夏税不过八月,秋粮不过第二年二月。

丁称成丁,称未成丁,共二等。

人民刚出生,登记其名称不成丁,年龄十六岁称成丁。

成丁服劳役,六称不成丁,年龄十六岁称成丁。

成丁服劳役,六十岁免服劳役。

又有职役优免的。

役称里甲,称均徭,称杂泛,共三等。

按户计算称甲役,按丁口计算称徭役,朝廷命令没有一定的时限称杂役,都有力役,有雇役。

府州县查酸簿册枧丁口的多少,产业的厚薄,来平均役力。

两税,洪武时期,夏税一是米麦,一是钱钞,一是绢。

秋粮一是米,一是钱钞,一是绢。

弘治时期,计算赋税之数,夏税一是大小米麦,一是蒿麦,一是丝绵和荒丝,一是税丝,一是丝绵折合绢,一是税丝折合绢,一是本色丝,一是农桑丝折合绢,一是农桑零丝,一是人丁丝折合绢,一是改科绢,一是棉花折布,一是苎布,一是土苎,一是红花,一是麻布,一是钞,一是租钞,一是税钞,一是原额小绢,一是币帛绢,一是本色绢,一是绢,一是折色丝。

秋粮一是米,一是租钞,一是赁钞,一是山租钞,一是租丝,一是租绢,一是租粗麻布,一是课程棉布,一是租苎布,一是牛租米谷,一是地亩棉花绒,一是枣子易米,一是枣株课米,一是课程苎麻折米,一是棉布,一是鱼课米,一是改科丝折合米。

万历时期,稍微有所增加或减少,大致以米麦为主,而丝绢与钞其次。

夏税的米只有江西、湖广、广东、广西,蓦麦只有贵州,农桑丝遍及天下,只是不涉及川、广、云、贵,其余各自视其土地所产交纳。

太祖初建国时就下令,凡是人民有五亩至十亩田的,栽种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的加倍。

麻每亩征收八两,木棉每亩征收四两。

栽桑以四年按田亩交赋税。

不种桑,交纳绢一匹。

不种麻和木棉,交纳麻布、棉布各一匹。

这是农桑丝绢的开始。

洪武丸年,天下交纳税粮,命令人民以银、钞、钱、绢代交。

银一雨、钱……<千文、钞一贯,都折合交纳米一石,小麦便减价十分之二。

棉苎一匹,折合米六斗,麦七斗。

麻布一匹,折合米四斗,麦五斗。

丝绢等各按轻重作为增加或减少,愿意交纳粮食的听便。

十七年,云南以金、银、贝、布、漆、丹砂、水银代替秋租。

于是称米麦为本色,而各种折合交纳税粮的,称为折色。

遇了二年,又命令户部侍郎杨靖计算天下仓储的存粮,二年外一并收折色,只有北方各布政司需要粮食供应边防,仍然使之缴纳粮食。

三十年,训谕户部说:“使者高稹说,陕西困于欠税。

他提议从二十八年以前,天下的欠租,都允许任意以土地所出产,折合收缴布、绢、棉花和金、银等物,定着为法令。”于是户部规定:钞一锭,折合米一石;金一两,折合米十石;银一两,折合米二石;绢一匹,折合米一石二斗;棉布一匹,折合米一石;苎布一匹,折合米七斗;棉花一斤,折合米二斗。

皇帝说:“折合征收欠税,是要苏解人民的困苦。

现在赋税像这样重,将更加使人民穷困,哪里是体恤人民之意呢?金、银每两折合米加一倍。

钞只二贯五百文折合米一石。

其余的听从所议。”丞乐年间,已得到交趾,用绢,漆,苏木,翠羽,纸扇,沉、速、安息等香代替租赋。

广东琼州黎人、肇庆瑶人依附内地,交纳赋税与内地一样。

天下本色税粮三千多万石,丝钞等二千多万。

总计这时国家富庶,赋税交纳盈余,米粟除输送到京城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库的蓄积很丰富,以致变红腐烂不能吃。

遇到灾荒,主管官吏往往先开仓放粮救济借出,然后纔上报。

虽然每年贡入银三十万雨有余,而民间交易用银,仍有严厉禁令。

到正统元年,副都御史周铨说:“天子所在地方各卫官俸禄支付米于南京,道路遥远,费用太多,便用米交换货物,贵买贱窦,不及十分之一。

朝廷白白地浪费了麇禄,各官又得不到实惠。

请求在南畿、浙江、江西、湖广不通航运的地方,折合收布、绢、白金,解送京城充作俸禄。”江西巡抚趟斯也这样说,户部尚书黄福又条陈请求。

皇帝把天子所在地的问题询问户部尚书胡淡。

胡淡用太祖曾经在陕西、浙江折合纳税粮,人民认为方便的事实来对答。

于是仿照其制度,米麦一石,折合银二钱五分。

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多万石,折合银一百万余两,纳入承运库,叫做金花银。

此后普遍施行于天下。

除了起运由军队代运粮食之外,粮四石收银一两解送京城,作为长久的条例。

各地交纳赋税折合银两,而粮仓的积蓄渐渐减少。

当初,太祖制定天下官、民的田赋,凡是官田每亩收税五升三合五勺,民田减少二升,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役官田一斗二升。

只有苏、松、嘉、湖,为其替张士诚守城而发怒,便没收众豪族和富裕之民的田地充作官田,按照私租簿册定赋税数额。

而司农卿杨宪又因浙西土地肥沃,增加赋税,每亩加二倍。

所以浙西官、民之田税比其它地区多一倍甚至五倍,每亩赋税有二三石的。

大致苏最重,松、嘉、湖其次,常、杭又其次。

洪武十三年命令户部裁减数额,每亩收税七斗五升至四斗四升者减去十分之二,四斗三升到三斗六升的都只征收三斗五升,在此以下的仍旧不变。

当时苏州一府,秋粮二百七十四万六千多石,除了人民交粮十五万石之外,都是官田粮。

官粮岁额与浙江全省相当,其重像这样。

建文二年下诏说:“江、浙的赋税独重,而苏、松准许私租按田亩纳税,只是以此来惩治一时的顽民,怎么可以成为确定的法则以加重困窘一方呢?应该全部减免,每亩不能超过一斗。”成祖全部革除建文政治,浙西的赋税又加重。

宣宗即位,广西布政使周干,巡视苏、常、嘉、湖等府回朝,说:“这几府的人民多逃亡,询问年高德重的老人,都说是沉重的赋税造成的。

如昊江、昆山入民的田租,旧时每亩五升,小民佃种富裕之民的田地,每亩交纳私租一石。

后因事没入官,便按私租之例全部收取。

取十分之八,人民尚且不能忍受,何况全部收取呢?全部收取,那么人民必定挨饿受冻,要想不逃亡,办不到啊。

仁和、海宁、昆山海水陷没官、民之田一千九百多顷,至今有十多年,还征收其租。

田陷汝入大海,租税从何处出?请求将没收的官田和公、侯归还的官田的租税,都按照他处官田计亩交税,每亩赋税六斗,海水沦陷的田地,全部免除其赋税,那么田地就没有荒芜的忧患,而小民也获得安生了。”皇帝命令户部议定施行。

宣德五年二月,下诏:“旧时额定官田租税,每亩一斗至四斗的各碱去十分之二,四斗一升至一石以上的碱去十分之三。

定着为法令。”于是江南巡抚周忱与苏州知府况锺,详细计算减去苏州粮税七十多万,别府以此为准有差等,而东南人民的负担稍稍缓解。

周忱又令松江官田依照民田计亩交税,户部弹劾他改变淆乱旧有税法。

宣宗虽然不加罪,也不能依从。

而朝廷多次下诏书,免除租赋。

理财之官则私下告诫有关部门,不要以韶书为辞。

皇帝与尚书胡淡说:“财赋大臣阻塞朝廷恩惠。”然而又不深加怪罪。

正统元年,命令苏、松、浙江等处官田,按照民田的标准计亩收税,秋粮四斗一升至二石以上的碱作三斗,二斗一升以上至四斗的减作二斗,一斗一升至二斗的诚作一斗。

大致宣德末年,苏州欠税粮达到七百九十万石,人民困顿达到极点。

到这时,纔稍稍获得缓解。

英宗复位之初,命令镇守浙江尚书孙原贞等制定杭、嘉、湖施行“平米法”的规则条例,以计亩收税重的征收米应该减少,计亩收税轻的征收米应该增多。

便制定官田每亩收税一石以下,民田每亩收税七斗以下的,每石每年征平米一石三斗;官、民田每亩收税四斗以下的,每石每年征平米一石五斗;官田二斗以下,民田二斗七升以下的,每石每年征平米一石七斗;官田八升以下,民田七升以下的,每石每年征平米二石二斗。

凡是税重的便减轻,税轻的便加重,想使税额平均,而每亩收粮一石的税不曾减少。

嘉靖二年,御史黎贯说:“开国之初,夏、秋收二次税.麦四百七十多万石,现在少九万石;米二干四百七十多莴石,现在少二百五十多万石。

而宗室的繁衍,官吏的冗余,内官的众多,军士的增加,全部取自于赋税。

赋税收入一天天减少,支出一天天增加。

请求核实祖宗赋税额度和经费多少的数目,一一规划,便知道赋税收入有限,而虚浮浪费不容不节制。”于是户部讨论说:“令天下官吏考绩期满升迁禄秩,必须严格审核任期内的租税,征收解送够数额,纔允许前后任相接替。

仍请求朝廷亲身实行节俭,为天下领先。”皇帝接纳其言。

随后谕德顾鼎臣分绦上奏钱粮方面积累下来的四种弊端。

一是审察清理田粮的旧有数额。

请求责令州县官吏,在农闲之时,命令里甲等仿照洪武、正统年间鱼鳞、风旗的样式,编造图籍簿册,详细列出原额田粮、字圩、则号、条段、坍荒、成熟步口的数目,官吏予以复核,分别界限地址,寅地检查丈量田亩,详记土地开垦、改正、免除的数目。

刊刻成书,收聚存放在官库,发散于里中,永远作为考核的依据。

仍然考虑往年巡抚周忱、王恕提出的简便可行的办法,立为确定的规则。

取每年实际征收、起运、存留、损耗、本色、折色并处补、暂征、带征、停征等项数目,计算清楚,张榜公布。

希望官吏不能奸诈欺骗,而人民免于赔钱亏累赋役骚扰的祸害。

一是催征岁办钱粮。

成化、弘治以前,里甲催促征收赋税,粮户交纳,粮长收税解送,州县监收。

粮长不敢多收额外的聚敛,粮户不敢搀杂水谷糠秕,专门运粮的官军不敢梗阻为难多索取运费,公家和私人都方便。

近来,主管官吏不再立定限期催促负粮的人户,只是立定限期惩罚粮长,命令他下乡追征。

豪强的人使用大斛加倍收纳,多方勒索,所到之处鸡犬为之一空。

懦弱的被权势豪强之人所欺凌,耽误拖延欺骗抵赖,不免变卖财产交纳赋税。

以至于有的旧有赋役还拖欠着,又责令偿还新赋,一人欠税,株连亲属,无辜的人民死于棍杖拷打监狱囚禁的将近数百人。

而且过去,每区的粮长不过正、副二名,近来多至十人以上。

其实收掌管粮的人少,而摊派索要行贿请托使用年例出人多。

州县一年之间,便要使一百家中等之家破产,祸害没有比此更大的。

应该命令户部讨论确定条例,转发主管部门执行,审核编制粮长,务求遵循旧有绦规。

如果州县官吏多征收粮长赋税,纵容下乡,以及不委派里甲催促办理赋税,便用酷刑限期让粮长完成征收的,罚以罪行。

致使人命多死的,以故勘论处。

第二点则是议论派官管理和恢复预备仓粮。

奏疏下发,卢部说:“所陈述的内容都切中时弊,命令主管部门施行。”但是,仍然迁延数年如同以前。

粮长,是太祖时期命令田地多的人充当此任,催交其乡赋税的人。

每年七月,州县派官吏偕同到京城,领取验对的符契施行催征。

粮一万石,粮长、副各一人,按时输税到京,能得到召见,言语合意,便蒙提升录用。

洪武末年重新制定,每区正、副粮长二名轮流充任。

宣德年间,又永远充任。

赋敛泛滥,人民受其危害,有时私卖官粮以牟取私利。

其罢除的,亏损公家赋税,事情发觉,以至于身死家破。

景泰年问,革除粮长,不久又恢复。

自从官军兑粮运送,粮长不再输送到京城,在州县阎里之间多滋生祸害,所以顾鼎臣论及此事。

不久,御史郭弘化等人也请求通行丈量,以杜绝包赔兼并的弊端。

皇帝恐怕纷扰,不听从。

给事中徐俊民说:“现在的田赋,有在官府接受田地,每年供应租税的,叫做官田。

有江水泛滥沟塍淹没的,叫做坍江。

有人口流动死绝,田地舍弃而粮税尚存的,叫做事故。

官田由贫民佃种,每亩交租三斗,有的五六斗,有的甚至一石以上。

坍江、事故的虚粮,里甲赔偿交纳,有的达敷十石甚至百余石。

民田的价格比官田高十倍,贫民既不能买,而官田粮税重,常常以收取太多而顾虑,再加上坍江、事故的虚粮,又命令摊派交纳,催逼赋税敲打鞭笞,一年到头役有安宁的日子。

而奸谲的富豪狡猾的胥吏却又把自己的田地假报在别人名下,或挪借移用,合并轻税分摊重税。

这就是小民的疾苦。

民间凋敝,一天天加重的原因。

请求制定平均粮税、限定田地的制度。

坍江、事故,全部予以免除。

而合并官田与民田为一样,确定上、中、下三个等级按亩收税以平均粮税。

富人不能超过千亩,任凭他以一百亩供给自己,多余的就增加输纳边防粮税。

如这样,便多与少有节制,轻与重适宜,贫与富彼此安乐,公与私都充足了。”户部讨论:“疆土、民俗各不相同,命令主管官吏细致谋划各行其便。”其法没有施行。

过了几年,纔听从应天巡抚侯位的奏请,免去苏州坍海田的粮税九万多石,然而挪借移用,把田地分拨给其它农户以逃税的弊端,相沿而不改。

到十八年,顾鼎臣任大学士,又上言说:“苏、松、常、镇、嘉、湖、杭七府,交纳的赋税为天下第一,而乡里小吏豪强富户弊害特别严重。

应该把欺骗隐瞒以及坍荒田地,一一检查核实改正。”于是应天巡抚欧阳铎检查荒田四千多顷,合计租税十一万石有余,用所欺骗隐瞒田地的粮税六万多石予以补充,其余的请求免除。

户部始终坚持不同意。

当时嘉兴知府趟瀛建议:“田不分官田、民田,税不分等级,一切以三斗起征。”欧阳铎便与苏州知府王仪全部囊括予以增加或减少。

实地清理丈量土地,定为等级。

所造的经赋册,以八个方面确定税粮:一是元额稽始,二是事故除虚,三是分项别异,四是归总正实,五是坐派起运,六是运余拨存,七是存余考积,八是征一定额。

又用八个方面考核里甲:一是丁田,二是庆贺,三是祭祀,四是乡饮,五是科贺,六是恤政,七是公费,八是备用。

用三个方面决定平均徭役:一是银差,二是力差,三是马差。

定著作为条例。

征一,是指总征银米的总数,而计算田亩平均输缴赋税。

那些按田地类别、等级确定的赋税标准最重和最轻的,稍以消耗增减改动。

重的不能全部减,只是递减耗米,派入轻税折除,暗中予以减轻。

轻税不能增加,为征收本色,递增耗米加乘,暗中予以加重。

推算收税乏法,以田地为母,人户为子。

当时富豪之人多阻止其提议,只有顾鼎臣认为好,说:“这个税法一实行,我家增加一千石税,然而贫民却减轻一千石了,不能改动。”但是当时,皇上不能碱损赋税数额,官吏私下以个人的想法变通。

因此官田不至于偏重,而民田的赋税反而增加了。

当时又有纲银、一串铃等法。

纲银,是举民间应服役的岁费,丁四成粮六成总征收,易于理解而不繁杂,犹如网有纲。

一串铃,则是合收分解法。

从此民间交纳赋税,只收本色和折色银了。

这时天下的财赋,每年纳入太仓库的二百万两有余。

旧有制度以七分作为国家的经常用费,而存积三分防备兵灾和歉收,作为常规。

世宗中期,边防供费繁多,加上土木、祷祀,每月没有空遇一天,府库储藏匮乏枯竭。

司农用各种办法生财,甚至变卖寺院的田地,收军罪赎金,还是不能满足供应。

二十九年,俺苔侵犯京城,增加军队防守,军饷数额超过一倍。

三十年,京城边防一年用到五百九十五万,户部尚书孙应奎忧念时局束手无策,便提议在南畿、浙江等州县增加赋税一百二十万,加派赋税从此时开始。

以后,京城边防每年的用度,多的超过五百万,少的也三百余万,每年的收入不能补充每年支出的一半。

因此度支想尽一切办法,苛敛民财、题增派、括赃赎、算税契、折民壮、提编、均徭、推广事例等名目便兴起了。

开初也赖以解救匮乏,久了以后,各地输送的赋税更少。

又四方纷乱,主管官吏常常为自己所辖之地上奏请求留用或者请求免除:浙、直以防备倭寇为由,川、贵以采伐树木为由,山、陕、宣、大以兵荒为由。

不仅财物储存、供给军用所征调,就是每年额定二百万,尚且亏缺三分之一。

而皇帝的赏赐供给,斋殿的经营,宫中半夜传出片纸,官吏虽然着急,也不敢有顷刻延缓。

三十七年,左旦右卫报告敌情,赋税纳入太仓的只有七万,财物储藏大致不到十万。

户部尚书方钝等人忧虑恐惧不知财物从何处可出,便找机会详细陈说库藏空虚的情况,于是分条呈上符合时宜的七件事提出请示。

随后,又命令群臣各自条陈理财的策赂,决议施行的一共二十九条,更加琐碎,不是国家大体。

而历年以前积欠的租税无不追征,南方本色欠赋也都追加征收成折色了。

这时,东南遭受倭患,南畿、浙、闽多收额外提编,江南达到四十万。

提编,就是加派的叫法。

其规定:以财力不等分为十组,如一组不足,就提下一组补充,所以叫提编。

到倭寇平息,应天巡抚周如斗请求减少加派赋税,给事中何煌也详细陈述南畿的困顿破敝,说:“军门训养士兵,工部估料价格,操江招募兵勇,兵备道的壮丁,府州县的乡兵,都成为人民的负担,严重的指一科征十,请求禁止革除。”命令按何烟的提议办,而提编的额度不能减少。

隆庆、万历时期,增加的税额已如故,又多出无艺的征收,欠粮更多,设法躲避也更加奸巧。

已解送而延期的竟至于十余年,没有征而报已收,一个县有达到十万的。

欠税之多,每县各有数十万。

依赖施行一条鞭法,没有了别的科税的干扰,人民的财力纔不至于大困顿。

一条鞭法是总括一个州县的赋税,测量土地,计算人丁徭役,人丁徭役和粮税都输入官府。

一年的徭役,官府出银帮助招募役工。

力役差,便计算其工钱的费用,衡量着增减;银差,便计算其交纳的费用,增加省耗。

凡是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按需要供应等费用,以及土贡方物,全部并成一条,都按田亩征收银,由官府折合办理,故称为一条鞭。

立法颇简便。

嘉靖年间,多次推行又多次停止,到万历九年便全面推行。

此后接连三次大规模征伐,多有加派,战事结束随即加派停止。

到四十六年,突然增加辽事军饷三百万。

当时内府财物充足堆积,皇帝吝惜不肯调发。

户部尚书李汝华便援引征伐倭、播的先例,每亩加收税三厘五毫,天下的赋税增加二百万有余。

第二年,又加收三厘五毫。

又第二年,因兵、工二部请求,又加收二厘。

总共前后加收九厘,增加赋税五百二十万,于是成为每年的额数。

不增加的,祇是畿内八府以及贵州而已。

天启元年,给事中甄淑说:”辽事军饷加派,容易导致不均匀。

大抵天下户口有户口的税银,人丁有人丁的税银,田土有田土的税银,主管部门征收,总称银额。

按银加派,则其数目不遗漏。

东西南北的人民,甘苦不同,布帛粟米力役的办法,征收交纳不同。

只有守令自己知道其甘苦,而变通其征收交纳。

现在因人丁土地的方便,则没有失去平衡的困扰。

其办法是,以银的数额为主,而疏通人情,斟酌地方风俗,颁发各直省。

每年存留、起解各项银两的数目,凭所加粮饷的额敷,按银数分派,总提折扣,多的碱少,少的增加,以求不失饷额而止。

如这样,那么愚民易懂,可以杜绝奸猾胥吏随意增减的弊端。

并且小民最痛苦的是无田之粮税,无米的丁役,田地卖给了富裕的人,田产已去而粮税犹存,而还要轮交人赋。

应该取额丁、额米,两方平衡而确定数额,米多少,便带丁多少。

买田的人,征收米便征收丁役,那么县册不失丁额,贫民不致赔累,而主管官吏也免于欠税的忧愁。”下交户部复议,依从其说。

崇桢三年,战争兴起,兵部尚书梁廷栋请求增加田赋。

户部尚书毕自严不能制止,便在九厘之外,每亩又征三厘。

祇有顺天、永平因刚遭受兵祸没有办法增加,其余六府每亩征收六厘,得到别省税收的一半,一共增加赋税一百六十五万四千有余。

此后五年,总督卢象升请求增加宦户田赋的十分之一,民粮十两以上相同。

随后一概征收每两一钱,名叫助饷。

过了二年,又实行均输法,用粮税的标准交纳军饷,每亩计交米六合,每石折银八钱,又每亩加征一分四厘九丝。

遇了二年,杨嗣昌督率军队,每亩增加练兵饷银分。

兵部郎张若麒请求收兵残的遣产作为官庄,分为上、中、下三等,每亩交租八斗至二三斗不等。

御史卫周胤说:“杨嗣昌毒害天下,剿贼练兵之饷多达七百万,人民的怨恨哪里有极点?”御史郝晋也说:“万历末年,合计九边军饷只有二百八十万。

现在加派御辽军饷达到九百万。

剿贼军饷三百三十万,已经停止,随即又加练兵粮饷七百三十多万。

自古以来有一年而总共二千万输送京城,又总共京城二千万以输送边防的吗?”上疏措辞虽然严厉直截,而时局危急,不能采纳。

徭役之法制定于洪武元年。

田地一顷出丁夫一人,不够一顷的用别的田补足,名叫均工夫。

不久编制应天十八府州,江西九江、饶州、南康三府的均工夫图册。

每年农闲到京城,供徭役三十日后遣返回去。

田地多人丁少的,以佃户充役夫,而田主交米一石资助其费用。

不是佃户而计算田亩出人夫的,每亩资助米二升五合。

到造黄册完成,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里分十甲,称里甲,以上、中、下户为三等,五年均役,十年重造一次。

一年中各种杂目应该出役工的,编出轮次予以均衡。

出银、出力役随其自便,叫做均徭。

其它杂役,叫做杂泛。

凡是祗应、禁子、弓兵,全部指派市民,不役使粮户。

额外征收税一钱、役使一夫的,罪罚流放。

后来法令渐渐松弛,编制徭役里甲的人,以卢作为断限,放大卢而勾单小。

于是议论的人说,均徭的办法,按册籍丁粮,以资产作根本,核实人户上下,以蓄藏得实。

考察册籍,则富贵的大商人免于徭役,而土著之人困顿;核实人户,则官员和里甲小吏随意减轻或加重,而小民更加穷困,两方面交相为患。

然而专论丁粮,差不多接近古人租庸调的意图。

于是令以旧时所编力差、银差的数额当丁粮的数额,困难容易,量轻量重斟酌其中。

徭役应差,里甲除应当免除的外,论丁粮的多少编排出先后,称鼠尾册,按册征收。

市民商人家富足而没有田产的,听凭自己选择,以辅助银差。

正统初年,愈事夏时创制施行于江西,其它省仿效施行,徭役因此稍稍平衡。

此后各上供的人,由官家支付费用,而官府公私所需,又提供所交纳的银两给坊里长,责令他们办理。

给予不及十分之一二,供役的人有的费用达十倍百倍,甚至没有供给,祇是计算每年里甲只应夫马饮食,而里甲困窘了。

凡是均徭,解送户上供为京徭,交纳主事人被内官无端阻挠,不兑换钞引,反复改卖,大都至于倾家荡产。

其它徭役苛刻索取的弊端,不能琐细地列举。

明朝初年,命令天下上贡各地特产,有经常不变的数额,珍奇玩好不在此列。

即使需要,也编入里甲,拿出银子来购买。

但是其项目冗杂琐碎,奸猾的人利用机会牟取利益。

又有大工程营造修缮,掌祭祀之官祈求福佑,财物开支繁多,到了明朝中期,倭寇不断骚扰,加上每年黄河决口,国家的财物消耗竭尽。

于是里甲、均徭,超过了常年的数额。

凡是役民,除了里甲正办之外,如粮长、解户、马船头、馆夫、祗候、弓兵、皂隶、门禁、厨斗成为经常性的徭役。

后来又有斫薪、抬柴、修河、修仓、运料、接递、站铺、闸浅夫之类,因事编册征派,每年都有增加。

嘉靖、隆庆以后,施行一条鞭法,总计一省的丁粮,平均派一省的徭役。

于是均徭、里甲与两税合而为一,小民得以不受骚扰,而事情也容易办成。

然而粮长、里长,名义上罢除了而实际仍存在,各种工役突然到来,又征派农民。

一条鞭法施行十多年,规矩制度又紊乱,不能完全遵用。

天启时期,御史李应升上疏陈说十大害处,其三条直切说马夫、河役、粮甲、修办、白役侵扰人民的弊端。

崇祯三年,河南巡抚范景文说:“人民的忧患疾苦,没有什磨像差役那样苦。

钱粮有收户、解户,驿递有马户,供应有行户,都指派有财力的家庭来充当,名叫大户。

探究起来,所指派的如果不是富豪户,中等产业的人便倾家荡产。

自从改成一条鞭法,以境内的徭役平均于境内的粮税,应稍微缓解,而民间连年奔走,用尽财产来补贴,是一条鞭施行而大户不曾革除。”当时给事中刘懋又上奏裁削驿夫,微调往来,仍然责令编户承担。

驿夫无法得到生活费用,以致相继跟随流贼造反。

凡是军、匠、灶户,徭后都永远充任。

军户死亡或逃跑的,在原籍选取填补。

匠户二等:一是住坐,一是轮班。

住坐的工匠,每月上工十天。

不应班的,交纳罚班银每月六钱,所以叫做输班。

监局的宦官,多占工匠的徭役,又括充幼匠,动不动以千计,死亡或者逃亡的,选取补充如同军户。

灶户有上、中、下三个等次。

每一个正丁,附以余丁。

上、中户丁力多,有的附属二三丁,下户一概予以优免。

其它如陵户、园户、海户、庙户、施夫、库役,琐细不能尽计。

明朝初年,工役的繁多,开始于营建两京宗庙、宫殿、阙门、王邸。

采伐树木、陶制甓瓦,工匠制造,以万万来计算。

到处修筑城墙、疏浚池陂,各种工程都兴起。

直到洪武、宣德,郊祀台坛、仓库还没有完工。

正统、天顺之际,三殿、两宫、南内、离宫,依次兴建。

弘治时期,大学士刘吉说:“近年来的工役,都选调自京营的军士,内外军官禁止不能估算工用大小多少。

本用五千人,奏请达到一二万,没有查核。”礼部尚书倪岳说:“诸工程费用动不动以敷十万来计算,水灾旱灾接连不断,请求稍稍停止。”南京礼部尚书童轩又陈说工役的痛苦。

吏部尚书林瀚也说:“两畿连年饥荒,被各项工役所困扰,穷困忧愁怨恨感叹。

山、陕供应军饷兴起,云南、广东西征讨剿除叛逆。

山东、河南、湖廑、四川、江西兴建王邸,财力不能供应。

浙江、福建办治物资材料,比旧日增多。

库藏空虚匮乏,不可不忧虑。”皇帝都采纳了他们的意见,然而不能全部依从。

武宗时期,干清宫工程特别大。

因太素殿原来的形制朴素节俭,改作雕昼雄峻,用银达到二千多万两,役使工匠三千多人,一年支出工匠食用米一万三千多石。

又修凝翠、昭和、崇智、光霁等殿,御马监、钟鼓司、南城豹房新房、火药库都重新修建。

权臣幸臣宦官庄园祠墓香火寺观,工部又窃用官银以献媚。

给事中张原说:“工匠养育父母妻儿,记载于簿册上的军队抵御外敌入侵,京营的军队保卫王室,现在怎么令人民无所依赖,令士兵不附属于军伍,利益归于私门,怨恨丛聚于公室呢?”奏疏呈入,被贬谪为贵州新添驿丞。

世宗营建宫室最繁多,十五年以前,名义上节省省除奢侈,而财政费用已达六七百万。

此后增加十几倍,斋宫、秘殿同时兴建。

工场二三十处,役使工匠数万人,役使军队与此相当,每年花费达到二三百万。

当时宗庙、万寿宫襞生火灾,皇帝不能省察,营建修缮更加紧急。

经费不够支出,便命令臣民捐献资助;捐献资助不止,又实行与国外往来。

劳顿人民消耗财物,超过武宗。

万历以后,营建织造,超过经理节制的敷倍,加上征调、开采,民众不能得到片刻休养。

到宦官淆乱政治,建宅第造坟墓,超过定制,没有等级之差,功德私祠遍及天下。

大致二百多年,民力伤残弹尽很久了。

那些因职役优恩免除徭役的,少者一二丁,多的达十六丁。

万历时,免去田赋有达到二三千的。

至于赋税的免除,有恩蠲,有灾蠲。

太祖的训制,凡是四方遭受水灾、旱灾就免税,丰年没有灾伤,也选择土地薄瘠人民贫困的便施恩免除。

凡是饥荒,全部蠲免二税,并且以米借贷,更严重的便赐给米布钱钞。

又设置预备仓,令老人运钞换米以储备粮食。

荆、薪水灾,命令户部主事趟干前去赈济,拖延了半年,皇上发怒而诛杀了他。

青州遭旱灾和蝗灾,主管部门不上报,逮捕治其官吏之罪。

旱灾伤害州县,主管官吏不上报,允许年高有德之民申诉,处以极刑。

孝感饥荒,其县令请求以预备仓赈济借贷,皇帝命令使者骑着驿马疾速前往,并且训谕户部:“从今以后,凡是发生饥荒,先开仓库贷粮,然后报告,定着为法令。”在位三十多年,赐予布帛钱钞数百万,米一百多万,所免除的租税无法计算。

成祖听到河南饥荒,主管官吏隐匿不上报,逮捕治其罪。

于是命令都御史陈瑛张榜告谕天下,主管官吏对水旱灾伤不报告的,罪罚不宽饶。

又命令朝廷官员每年派遣巡枧官,察看到人民生活艰难而不上报的人,全部逮捕关进监狱。

仁宗监国时,有因请求开仓赈灾的人,便派人急驰前往训谕,说:“军民穷困匮乏,嗷嗷待哺,还不慌不忙地奏请等待回报,不能仿效漠代汲黯吗?”宣宗时,户部请求查核饥荒之民。

皇帝说:“人民饥困没有粮食,救济他们当如拯救淹在水中,被火焚烧一样,为什么要等待查核呢!”大致二祖、仁宗、宣宗时代,仁政屡次施行。

预备仓之外,又时时截留起运,赐予内府之财。

遭受灾害之处没有储备粮的,调发近旁之县的米来赈济。

蝗蝻开始产生时,必定派人捕杀埋掉。

卖子女的,官府为之赎回收留。

并且命令富人免除佃户的租子。

大户贷给贫苦人民粮食,免除杂役为利息,丰收后偿还。

皇庄、湖泊都放松禁令,听凭人民采摘捕取。

饥民返还原籍,供给口粮。

京、通的仓米,平价出耀。

同时预先供给俸粮以压低米价,建造官舍来安置流亡之民,供给粮食以养育抛弃的婴儿。

养济院让穷困的人民注籍册,没有籍册的收养在蜡烛、旖竿二寺院。

其体恤人民像这样周到。

世宗、神宗对人民之事虽有疏略,而灾荒的奏疏到京,必定颁赐免除赋税赈救灾民,不敢违背祖宗的旧制。

赈米的办法,明代初年,大口六斗,小口三斗,五岁以下不给与。

永乐以后,减少其数量。

交纳米赈救灾民赎罪的,景帝时,杂犯死罪六十石,流放徒刑减三分之一,其余递减有差等。

捐献交纳财物以得功名的条例,从宪宗开始。

生员交纳米一百石以上,进入国子监;军民交纳二百五十石,为正九品散官,加五十石,增加二级,刭正七品而止。

武宗时期,富裕之民交纳粮食赈救灾民,干石以上的旌表其门,九百石至二三百石的,授予散官,能够达到从六品。

世宗命令义民出谷二十石的,给予官职,多的授官正七品,到五百石的,主管部门为之立牌坊表彰。

赈粥的办法,从世宗开始。

报告灾情的办法,洪武时期不拘时限。

弘治年问,开始限制夏灾不能超过五月底,秋灾不能超过九月底。

万历时期,又分近地为五月、七月,边地为七月、九月。

洪武时期,查核灾情属实,就全部予以免除赋税。

弘治年间,开始制定全面灾害免除七分赋税,从九分灾害以下递减,又停止免除存留,不及起运,以后便成为长久的制度。








小库提示

扫描下方二维码,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