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雪宫:这是齐宣王的别墅,相当于现在的度假别墅。
(2)非:这里的“非”是一个动词,表示对某事物的不满和责备。
(3)非:在这里意味着错误或不正确。
(4)齐景公:他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他的统治时间是公元前547年到公元前490年。
(5)晏子: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贤能的大臣,他的本名是晏婴,《晏子春秋》是记载他的生平事迹和学说的一本书。
(6)转附、朝舞:它们都是山的名称。
(7)琅邪:这也是一个山的名称,位于现在的山东省诸城东南方。
(8)豫:这个词在这里与“游”有相同的含义,表示游玩,娱乐。
(9)睊睊:这个词形容因为愤怒而瞪大眼睛的样子。
(10)胥: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是“全部”、“所有”;谗:这个词表示诽谤,诋毁;慝:这个词的意思是邪恶,恶行。
(11)方命:这个词的意思是违抗命令,方在这里表示反对,违抗。
(12)大戒:这个词的意思是做足准备,充分准备。
(13)大师:这个词在这里应读作“太师”,指的是古代的音乐官员。
(14)《徴招》、《角招》:它们是古代音乐中的两种音调,与角和徴是五音(宫、商、角、徴、羽)中的两种,招在这里与“韶”同义,都是乐曲的名称。
(15)畜(xù):这个词的意思是喜爱,热爱。
(16)尤:这个词的意思是过错,错误。
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宣王问道:“贤人也有这种快乐吗?”
孟子答道:“有的。他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非议他们的统治者的。得不到快乐就讲统治者的坏话,固然不对;作为老百姓的统治者有快乐而不与老百姓一同享受,也是不对的。把老百姓的快乐当作他自己的快乐的,老百姓也会把他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把老百姓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的,老百姓也会把他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以天下万民之乐为乐,以天下万民之忧为忧,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
“当年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山和朝儛山去视察,然后沿着海岸南行,一直到琅邪,我该如何修为才能够比得上过往圣王贤君的巡游呢?’
晏子答道:‘问得好哇!天子到诸侯国去叫作巡狩。巡狩,就是巡视诸侯职守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作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分内工作的意思。这一切都是工作。春天巡视耕种,补助贫穷农户;秋天考察收获,补助缺粮农户。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我便劳作不休;我王不出来走,我的补助哪有?我王四处亮相,给诸侯树立榜样。”如今就不同了:国王仪仗还没动,官吏四处筹粮米。饿汉越发没饭吃,苦力累死难休息。大家切齿又骂娘,铤而走险揭竿起。既违天命又害民,成天大摆流水席。流连荒亡无节制,诸侯如何不着急!顺流而下地游玩,乐而忘返叫作流;溯流而上地游玩,乐而忘返叫作连;打猎从不厌倦叫作荒;喝酒不知节制叫作亡。过去的圣王贤君没有这种流连的乐趣、荒亡的行为。〔视察工作的出巡和只知自己快乐的流连荒亡,您从事哪一种,您自己选择吧!’”
“景公听了,大为高兴。先在都城发布命令,然后驻扎郊外。这时便大行仁政,拿出钱粮,救济穷人。景公又把乐官长叫来,对他说:‘给我创作君臣同乐的乐曲!’这乐曲就是《徵招》《角招》,歌词说:‘奉养国君有什么不对呢?’储君,就是喜爱国君的意思。”
这段文言文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是孟子接见齐宣王的一段对话。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而这段对话则是他的政治观的集中体现。
首先,这段文言文的历史背景是战国时期的齐国。这个时期,各国纷争不断,王公贵族们过着奢侈的生活,却对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齐宣王作为齐国的国王,他的问题“贤者亦有此乐乎?”反映出他对于享受和快乐的追求,而孟子的回答则是对这种追求的批判和纠正。
孟子的回答中,他首先肯定了人的追求快乐的权利,但是他立即加以限定,如果人不能得到快乐,那是因为他没有达到他的上限。他进一步指出,作为国家的领导者,如果不能与人民共享快乐,那就是错误的。他的这种观点,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也反映出他作为儒家学者的道德观。
在这段对话中,孟子还引用了晏子对齐景公的劝诫,以此来进一步阐述他的政治观。晏子的劝诫中,他批评了各国国王的奢侈生活,提出了“无非事者”的观点。这个观点强调了国王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对于国王的一种道德要求。孟子引用这个故事,是为了以此来教诲齐宣王,让他明白真正的快乐不在于个人的享受,而在于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
这段文言文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相当独特。孟子在对话中,运用了反问、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他的论述富有逻辑性和说服力。他还运用了历史事实,使得他的观点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是孟子政治观的集中体现,他以儒家的道德观为基础,提出了民本的政治理念。他以他的智慧和才识,对齐宣王进行了教诲,让他明白真正的快乐是什么。这不仅体现了孟子的高尚品质,也体现了他的深远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