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本站地址:  

返回首页   返回古典名著   精彩对子  中庸  五子棋  其他副业  经典史说书籍  宠物百科书籍  电子商务源码  壁纸 

《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七节-小库网



  • wànzhāngyuēgǎnwènjiànzhūhóumèngyuēzàiguóyuēshìjǐngzhīchénzàiyuēcǎomǎngzhīchénjiēwèishùrénshùrénchuánzhìwéichéngǎnjiànzhūhóu
  • wànzhāngyuēshùrénzhàozhīwǎngjūnjiànzhīzhàozhīwǎngjiànzhīyuēwǎngwǎngjiànqiějūnzhījiànzhīwèizāi
  • yuēwèiduōwénwèixiányuēwèiduōwéntiānzhàoshīérkuàngzhūhóuwèixiánwèiwénjiànxiánérzhàozhīgōngjiànyuēqiānshèngzhīguóyǒushìyuèyuēzhīrényǒuyányuē,shìzhīyúnyuēyǒuzhīyúnzhīyuèyuēwèijūnchéngǎnjūnyǒushìzhěyǒuqiānshèngzhījūnqiúzhīyǒuérérkuàngzhàojǐnggōngtiánzhāorénjīngzhìjiāngshāzhīzhìshìwàngzàigōuyǒngshìwàngsàngyuánkǒngyānfēizhāowǎng
  • yuēgǎnwènzhāorényuēguànshùrénzhānshìjīngzhīzhāozhāorénréngǎnwǎngshìzhīzhāozhāoshùrénshùréngǎnwǎngzāikuàngxiánrénzhīzhāozhāoxiánrénjiànxiánrénérdàoyóuérzhīménménwéijūnzinéngyóushìchūshìménshīyúnzhōudàozhíshǐjūnsuǒxiǎorénsuǒshì
  • wànzhāngyuēkǒngjūnmìngzhàojiàérxíngránkǒngfēiyuēkǒngdāngshìyǒuguānzhíérguānzhàozhī

万章曰敢问不见诸侯,何义也?
孟子曰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
庶人不传质为臣,不敢见于诸侯,礼也。
万章曰庶人,召之役,则往役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之,何也?
曰往役,义也往见,不义也。
且君之欲见之也,何为也哉?
曰为其多闻也,为其贤也。
曰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
为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
缪公亟见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
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
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
何敢与君友也?
以德,则子事我者也。
奚可以与我友?
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
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孔子奚取焉?
取非其招不往也。
曰敢问招虞人何以?
曰以皮冠。
庶人以旃,士以,大夫以旌。
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
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
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夫义,路也礼,门也。
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
诗云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万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
然则孔子非与?
曰孔子当仕有官职,而以其官召之也。

《注释》

(1)质:质在这里是指“贽”,是古代在见面时赠予对方的礼品。

(2)旃(zhān):出自《谷梁传·昭公八年》的“置旃以为辕门”和《说文》的“旃,旗曲柄也。周礼曰:‘通帛为旃。’”《释名·释兵》中也提到“通帛为旃。通以赤色为之。”在这里,旃是指用红色制成的弯曲的旗杆。

(3)旂(qí):旂是指顶部绘有交叉的龙并装饰有铃铛的旗帜。这种旗帜的铃铛声音可以用来召集人群。

(4)旌:引用自《礼记·明堂位》中的“位所谓緌有虞氏旌也”和《国语·吴语》中的“建旌提鼓”以及《说文》的“旌,游车载旌析羽。”在这里,旌是指顶部装饰有牦牛尾或五彩羽毛的旗帜。

(5)底:底在这里是“砥”的意思,指用来磨砺刀剑的石头。

(6)视:引自《书·太甲中》的“王懋乃德,视乃厥祖。”,《诗·小雅·大东》的“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和《诗·小雅·白华》的“念子懆懆,视我迈迈。”在这里,视是指效仿或模仿的意思。


《译文》

万章问:“士子不去谒见诸侯,这是什么道理呢?”孟子回答道:“没有职位的人,若住在城市则被称为市井之臣,若住在乡野则被称为草莽之臣,他们都属于庶人。庶人没有通过送见面礼来取得臣属资格,因此按照礼节,他们不应主动去谒见诸侯。”万章进一步追问:“但是,庶人在被召唤去服役时会前去,那为何在君主想要接见他时,却不去谒见呢?”孟子解释说:“去服役是庶人应尽的义务,所以是应该的;而去谒见则不是他们分内之事,所以是不应该的。此外,君主想要见庶人的目的是什么呢?”万章回答:“或许是因为他们见多识广,或者是因为他们品德高尚。”孟子说:“如果是因为他们见多识广,那么即使是天子也不能随意召唤老师,更何况是诸侯呢?如果是因为他们品德高尚,那我从未听说过想要和贤人见面却采用召唤的方式。”鲁缪公多次造访子思,向他请教:“在古代,拥有千辆兵车的君主是如何与士人交往的呢?”子思听后心生不悦,回应道:“古人所言,乃是以士人为师,而非与士人交友。”子思之所以不悦,难道不是因为他内心在想:“从地位上讲,你是君主,我是臣子,我岂敢与你平起平坐交朋友?从道德层面看,你是来向我求学的人,又怎能与我相提并论成为朋友呢?”由此可见,即使是拥有千乘之国的君主,想要与子思交友也难以实现,更何况是随意召唤他呢?再说齐景公外出打猎时,曾使用旌旗召唤猎场管理员。然而管理员并未前来,齐景公因此大怒,欲将其处死。这时,有些志士宁愿死无葬身之地,也不愿受辱于山沟;而勇敢的人则见义勇为,不惧丢失性命。面对这种情况,孔子会作何选择呢?他选择了坚守原则,不接受不合礼制的召唤,坚决不去。有人问道:“那么,召唤猎场管理员应该用什么方式呢?”孟子回答:“应该用皮帽子。”召唤百姓时使用旃,召唤士人时使用旂,而召唤大夫则使用旌。如果以召唤大夫的礼仪去召唤猎场管理员,即使面临死亡,猎场管理员也不敢前往;若以召唤士人的礼仪去召唤普通百姓,百姓又怎敢贸然前往呢?更何况,如果用召唤不贤之人的礼仪去召唤贤人,那贤人又怎么可能会来呢?因此,如果想与贤人会面,就必须遵循适当的规矩和礼节。否则,这就好比邀请别人进门却紧闭着大门。义就像是前行的道路,而礼则是进入的大门。只有君子才能行走在这条道路上,通过这扇大门进入。正如《诗经》所说:“大路平坦如磨石,笔直如箭矢。君子行于其上,小人以之为榜样。”万章问道:“孔子在听到国君的命令后,不等车马备好就急忙赶去,这是否意味着孔子也有错呢?”孟子回答道:“这是因为孔子当时正在担任官职,有具体的职务和责任。国君是按照他所担任的官职来召唤他的,因此他必须迅速响应。”


《评析》

这段文言文取自《孟子·万章下》,是孟子对万章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全文通过孟子的口,深入讨论了君子与庶人的身份,以及君子应如何对待君命的问题,以此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伦理思想。

首先,孟子通过解释“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庶人不传质为臣,不敢见于诸侯,礼也。”明确了君子和庶人的身份区别。这里的“庶人”是指普通的百姓,而“君子”则是指有品德、有学问的人。孟子认为,庶人不可以随便见诸侯,这是礼的规定。这反映出孟子对于尊卑有序、各守其位的社会秩序的尊重和维护。

接着,孟子通过解答“庶人,召之役,则往役;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之,何也?”进一步阐述了君子的行为准则。孟子认为,君子去役是应尽的义务,而去见,则是不义的。这是因为,君子的行为应该以道义为依归,而不是以君命为准则。这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君子应以德行为本,而不是以君命为本。

为了进一步阐述这一观点,孟子引用了子思拒绝缪公的例子,以及虞人拒绝齐景公的例子。这两个例子都是以礼拒君命,体现了孟子主张的君子应以道义为准则的伦理观。特别是虞人的例子,更是阐述了孟子的“礼”的观念。虞人因为齐景公以大夫的礼招他,而不敢前往,这表明,虽然君命在前,但如果不符合“礼”的规定,依然可以拒绝。

最后,孟子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进一步强调君子应以道义为准则的观点。他认为,“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这表明,君子应以道义为行事的准则,以礼为行为的门槛,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充分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以及他对于君子行为的高标准。同时,通过对话和例证的形式,使得这些深刻的思想得以生动、具体的展现,使人深受启发。



小库提示

扫描下方二维码,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