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皮币:指由动物的毛皮或丝绸、布帛等制成的货币。
(2)耆(qí齐):出自《诗经?鲁颂?閟宫》“俾尔耆而艾”、《礼记?曲礼》“六十曰耆”、《礼记?王制》“耆老皆朝于庠”和《礼记?射仪》“耆耋好礼”。《说文》解释为“耆,老也。”在古代,六十岁被称为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老年人。
(3)梁山:这个地名位于现在的陕西省乾县西北部。
(4)归市:就是去集市的意思。
(5)二三子:这是古代的一种说法,与现在我们说的“你们这些人”意思相同。
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小国,尽心竭力服事大国,仍然难免于祸害,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答道:“从前太王住在邠地,狄人来侵犯他。用皮裘和布帛去笼络,不能幸免;又把宝马名犬送给狄人,仍不能幸免;用珍珠宝玉去笼络,依然不能幸免。太王便召集邠地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向他们宣布:‘狄人所要的乃是我们的疆土。我听说君子不用供养人类的东西去害人。你们何必害怕没有君主呢?我得离开了。’于是离开邠地,翻过梁山,在岐山脚下重新盖了个庄子住了下来。邠地的老百姓说:‘是有仁德的人哪,我们不能失去他。’追随他的人好像赶集的一样多。也有人说:‘土地是祖宗传下世世代代必须守住的基业,不是自己擅自把它丢弃的,宁愿战死也不离开。’以上两条道路,您可以在二者中选择其一吧。”
此段文言文内容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记录了滕文公与孟子的对话,主要围绕小国如何自处及应对大国的压力进行讨论。孟子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为滕文公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策略选择。
滕文公作为小国之君,面临大国的威胁,表达了深深的忧虑。他询问孟子,即使尽心尽力侍奉大国,仍然不能免于祸患,应该如何应对。孟子并没有直接回答滕文公的问题,而是先举了古代大王居邠被狄人侵犯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无论是用皮币、犬马还是珠玉来侍奉狄人,都不能使邠国免除灾难。最后,大王决定放弃故土,迁徙他地,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孟子通过这个历史典故,向滕文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君子不应该用养育人民的土地来伤害人民。这也意味着,在面对强敌时,与其牺牲人民的利益来换取短暂的和平,不如寻找更为长远和根本的解决之道。
在故事的结尾部分,孟子给出了两种选择供滕文公参考:一是效法大王,迁徙他地,以保存实力和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二是坚守故土,不惜一战,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两种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取决于滕文公对于国家和人民未来命运的判断和抉择。
从写作手法上看,孟子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而生动。同时,他也非常注重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使得整段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感染力。
从思想深度上看,孟子在这段对话中表达了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土地和财富的多少,更在于其能否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因此,他反对用牺牲人民利益的方式来换取和平或发展,而是主张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来制定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
总的来说,《孟子·滕文公章句下》中的这段对话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国家发展、人民福祉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深刻思考。通过学习和研究这段文言文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孟子的思想精髓和人文关怀精神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来指导我们今天的实践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