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稷:社代表土地神,稷指的是谷神。在古代,君主们都会对社稷进行祭祀,因此,后来“社稷”便成为代表国家的象征。
(2)丘民:这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称呼。
(3)粢:(zī)在《公羊传·桓公十四年》中,粢被定义为“御廪者何?粢盛委之所藏也。”《孟子·滕文公下》中提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玉篇》解释:“粢,稷米也。”因此,粢在这里表示用于祭祀的谷物。
(4)变置:这个词的意思是废除旧的,重新设立新的,也就是“另置”。
(5)牺牲:这是对祭祀时用的牛、羊、猪等祭品的称呼。
孟子说:“人民是最宝贵的,国家次之,君主则相对更为次要。因此,获得众人拥戴的可成为天子,得到天子认可的可成为诸侯,得到诸侯认可的可成为大夫。若诸侯危害国家社稷,可另行立新的诸侯。祭祀所需的牲口已合标准,祭祀所用的粮食已经洗净,按时进行祭祀,但若仍然遭遇旱灾水患,那么可以更换神坛和谷神坛进行祭祀。”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这段文言文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一章,是孟子对于君权与民权、君臣关系的深入探讨。
首先,孟子在这段话中明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这是对传统“君为天下贵”的观念的颠覆。他认为,君主的权力来源于民众,民众的权利高于一切,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民主权思想。孟子的这种观点,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其次,孟子通过“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一语,进一步阐述了权力的来源和分配。这是一种由下而上的权力获取方式,强调了对民众意志的尊重和对权力的制约,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智慧。同时,这也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深刻批判和对君主绝对权力的有力挑战。
再次,“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这一部分,孟子提出了诸侯和社稷的关系,以及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更换诸侯和社稷的观点。这里的“诸侯危社稷”,“旱干水溢”等具体情形,实际上是对君主不负责任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同时也表达了对民众生活的深深关怀。
此外,孟子的这段话还体现了他的写作特点。他的语言简洁明快,寓深思于浅言,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向,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的思想深度和表达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话是孟子政治思想的重要体现,他以民为本,提出了人民主权和君主制约的政治主张,对我国封建主义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的这种思想,对于我国的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