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离娄:视力非凡,黄帝时人,百步之外能辨识细微如秋毫。
(2)公输子:即鲁班,春秋末年的鲁国木匠,技艺超群。
(3)师旷:春秋晋国的杰出乐师,精通音律。
(4)愆:原指过失、错误,此处指任何形式的不足或缺点。
(5)规:原指画圆的工具,此用来形容标准的准则。
(6)矩:原是画直角的工具,后引申为行为的规范或法则。
(7)六律:古代的六个音阶标准,分别为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黄钟。
(8)五音:宫、商、角、徵、羽,古代音乐的基本音阶。
(9)揆:大致估计或衡量的意思。
(10)度:表示长度的标准或衡量尺度。
(11)犯:通“范”,此处意为约束、规范。
(12)刑:典范、榜样,为人们所效仿的标准。
(13)蹶:动乱、不安定之意。
(14)泄:轻率、不严肃的意思。
(15)沓:拖沓、不干脆利落之意。
(16)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意为天正在动乱,我们不应轻率多言。
(17)宪:坚固、不可动摇之意。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般的手艺,如果不遵循一定的规章,也不能做成方的和圆的东西;即使有师旷的听力,如果不遵循六律的法度,也不能判定各种声音;即使有尧舜之道,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如今虽然有仁爱的心和仁爱的名声,但老百姓却受不到他的恩泽,不能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这是因为他不能推行古代圣王的治国方法。所以说,只有善心,不足以实行仁政;仅仅有前代好的治国方法,自己也不能把它好好实行。《诗经》上说:‘没有过失啊不遗忘,一切遵循原有的规章。’依循前代圣王的法度而犯错误的,是从来没有过的。”
“圣人既已用尽了视力,又用圆规、曲尺、水平仪、绳墨来制造方的、圆的、平的、直的各种器物,各种器物就用之不尽了;圣人既已用尽了听力,又用六律来校正五音,各种音阶也就运用无穷了;圣人为民殚精竭虑,又辅之以富有同情心的仁政,他的仁爱之德便可覆盖于天下了。所以说,就像筑高台一定要依靠山陵,挖深池一定要依赖沼泽那样,治国理政不依靠前代圣王之道,能说是聪明吗?因此,只有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不仁的人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扩散给群众。在上的没有道德规范,在下的没有法律制度,朝廷不相信道义,工匠不相信尺度,官吏触犯义理,百姓触犯刑法,这样的国家还能勉强存在的,真是太侥幸了。
“所以说,城墙不坚固,军备不充足,不是国家的灾难;田野没开辟,经济不富裕,不是国家的祸害;但如果在上的人没有礼义,在下的人没有教育,违法乱纪的百姓都起来了,离国家灭亡的日子也就没几天了。《诗经》上说:‘上天正在降骚乱,不要多嘴又多言!’多嘴多言就是拖沓啰嗦。侍奉君上无忠义之心,举止进退失礼仪之节,一说话便诋毁前代圣人之道,这样便是‘拖沓啰嗦’。
所以说,用尧舜之道来要求君主才叫作‘恭’;向君主宣讲仁义,堵塞异端,这才叫‘敬’;如果认为自己的君主不能向善而有所作为,这便是贼。”
本文出自孟轲,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孟子,他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主张“仁政”。这篇文章是孟子的政治主张的集中体现,他以离娄、公输子、师旷等人的聪明才智为例,比喻君王治理国家的智慧和技巧,强调仁政的重要性。
文章首先通过“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几个比喻,表明了无论多么聪明才智,都需要依靠规律和法则,才能取得成功。接着,孟子以尧舜为例,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并指出现在君王之所以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是因为他们没有遵循先王的仁政之道。
在这里,孟子的修辞手法非常巧妙,他借用了离娄、公输子、师旷等人的事例,以及尧舜的事迹,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仁政的重要性,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见,更加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接着,孟子通过对《诗》的引用,进一步强调了遵循先王之道的重要性,并通过“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的比喻,指出了治理国家必须依靠先王之道的道理。在这里,孟子的言辞犀利,他直接指出了君王之所以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就是因为他们没有遵循先王的仁政之道。
最后,孟子通过描绘君王失道、民众失望的画面,警告君王如果不遵循先王之道,那么国家就会陷入混乱,民众就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不仅是对君王的警告,也是对所有人的警告,因为任何人如果不遵循道德和法则,都会遭受失败和灾难。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是孟子政治主张的集中体现,他以离娄、公输子、师旷等人的聪明才智为例,比喻君王治理国家的智慧和技巧,强调仁政的重要性。他的言辞犀利,警告君王如果不遵循先王之道,那么国家就会陷入混乱,民众就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不仅是对君王的警告,也是对所有人的警告,因为任何人如果不遵循道德和法则,都会遭受失败和灾难。这篇文章的情感深沉,意境深远,是孟子仁政思想的经典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