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冉求,姓冉名求,孔子的门徒。
(2)季孙氏,即季氏,鲁国的大夫,当时掌握鲁国政权,代替鲁国国君主持祭祀。
(3)宰,是古代官员的通称,如同《周礼》中所说,“宰者,官也”。
(4)刑,此处意为典范、榜样,源自古文献如《尚书》中的“用其义刑义杀”和《诗经》中的“刑于寡妻”等。
(5)辟,在此表开辟、开拓之意,可见于《诗经》的“宛然左辟”和《论语》的“贤者辟世”等句。
孟子说:“冉求当了季康子的总管,没有能力改变他的作风,反而帮助他将赋税增加了一倍。孔子说:‘冉求不再是我的学生,同学们可以大张旗鼓地攻击他。’从这事看来,不帮助君主实行仁政,却去帮助他搜刮财富的人,都是孔子所唾弃的,何况为那不仁之君努力作战的人呢?为争夺土地而战,杀得尸横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满城血海尸山,这就是所谓的为争夺土地而吃人肉,死了也赎不了他们的罪。所以好战的人应该受最重的刑罚,鼓吹合纵连横者该受次一等的刑罚,让农民去开垦荒地、分土授田的人应受再次一等的刑罚。”
此段文言文引自孟子,借孔子与其弟子冉求之间的故事,强烈批判了当政者不仁而行富国强兵之道的行为。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孟子的政治哲学思想,以及他对战争的深恶痛绝。
首先,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孟子的儒家思想背景。他引述孔子的话,对冉求的行为表示不满,因为冉求作为季氏的家宰,并没有改善季氏的德行,反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这里体现了孟子对于德行的重视,他认为政治的首要任务是提升人的道德水平,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
接着,孟子通过冉求的例子进一步推论,如果一个君主不实行仁政而使国家富强,那么这种行为是被孔子所唾弃的。孟子认为,真正的富强来自于民众的内心满足和道德提升,而不是简单的物质积累。
此外,孟子对于战争的态度也非常明确。他用“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这样生动的描绘来表达战争的残酷性。在孟子看来,战争是“率土地而食人肉”,其罪行“不容于死”。这种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强烈谴责,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从表现手法上看,孟子采用了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从冉求的个人行为出发,逐步扩展到整个君主制的道德要求,再进一步深入到对战争的伦理思考,其论述严密而有力。同时,他的语言简练明快,比喻生动形象,使得这段文言文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综上所述,这段文言文体现了孟子儒家思想的精髓,展现了他对于政治、道德和战争的独特见解。它不仅对我们理解孟子的思想有重要价值,也对我们思考当今世界的政治、伦理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