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本站地址:
为什么先秦时代都是几十万上百万的大军会战,到了明清却缩水成几万十几万?
因为越是远古,资讯越不发达,越方便吹牛。
这是全世界的通病。
不光中国有动辄几十万大军的记载,老外也一样。
高加米拉波斯大军被吹成100万,沙隆会战双方加起来被吹成100万,古代的史学家都一样牛皮哄哄。
而后我在另外一个回答里说过了,军队的建制明不明确是军队数量可信与否的主要标准。
先秦时期的军队肯定有明确的建制,而显然这些明确的建制没有流传下来,也就是说后来人根本不知道,这给了史学家极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随着历史的发展,有关军队的建制的描写越来越多,越来越清晰,也就越来越接近真实。
那可供史学家发挥的余地就变小了,所以军队规模就缩水了。
接下来老规矩辟谣时段。
我一说先秦时期的中国军队是没有建制的,马上有人会跳出来说秦军是有明确的建制的,然后百度复制一段贴给我看。
我可以明确地说百度上的这些秦军建制都是热血军盲根据商君书里语焉不详的一段话,然后模仿罗马军建制编出来的。
有兴趣的人自己可以去看商君书里那段话是怎么写的,所以说商鞅变法确定秦军建制也基本是想象出来的。
另外一个说法是那个时候战争是关乎国运的战争,所以双方倾巢出动,所以兵力多。
话说八里桥会战的时候,英法联军已经打到首都门口了,危急程度远远超过在边界的长平之战,按倾国论者的逻辑,清军应该出动1000万大军才够意思够真诚。
实际上呢?清军只有38000人。
有人说这个是英法联军突袭,清政府来不及调兵不算数。
那八国联军那回准备应该很充分了吧,依然没有几个兵啊,有人说这个是清朝不作数。
那好像后来每个朝代灭亡的时候,都没有出现几百万大军倾力一战的事儿,难道其他朝代也都不认真打仗?
第三个常常出现的说法说以前都是民兵,所以兵力多,后面的王朝职业兵多,所以兵力少。
但是似乎席卷中国南方的太平天国战争中,有名的湘军也都是民兵呀,在单一战场上能投入的也只有几千几万人。
事实上湘军陆军鼎盛时期总数也才刚过10万,好像民兵动员起来也没那么容易。
那些认为先秦时期能动辄在单一战场上能集结几十万军队的人,犯的错误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亩产四万斤”一样。
完全不熟悉某个领域的客观规律,但又很主观地得出一个结论。
军事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不是谁态度端正了,忠君爱国了就马上能送几十万人上战场。
因为军队规模是有物理限制的。
限制军队规模最大的两个因素:一个是后勤系统,一个是指挥系统。
先说后勤。
让全国四分之一的男人也就是一半的强劳动力送上战场会不会导致本来就极其脆弱的古代生产能力的崩溃?那一定会的。
留下的那一半农民不但要耕种上战场的那一半农民留下的农田,还要生产变成了士兵的几十万人的额外那部分的口粮,作为没有高产作物没有化肥没有机械饥荒遍地开花的古代,这可能做得到么?长平之战高潮的半年正好是农忙期,双方憋着憋着不用打国内的人都饿死了。
就算各自的农民开挂一个人能顶三个人,维持粮食的生产。
那怎么把粮草送上前线?供养50万大军需要多少板车?尤其是需要多少挽畜?拿破仑远征俄国的时候,搜集了全欧洲的牲畜以供后勤,光在普鲁士地区就征集了马20万匹,牛4万头。
但是大军团依然在夏秋最好的季节里,三个月饿死了20万人。
尽管战国时期的后勤线没有那么长,但是每个国家的人口也只有十九世纪中西欧洲人口的十分之一不到,能提供多少牲畜?牲畜不够,就要人来顶,于是后勤队伍也变成了一个规模极大的队伍。
农民进一步减少了,而且耕畜也没有了,还有谁觉得基本生产还能维持下去的?
接下来说道路。
古代的道路都是简陋狭窄的,运输效率极为低下,而且先秦时代的道路极少硬面道路,基本都是泥路。
而运输线是无数人马反复 踩同一条路,所以一旦下雨整个运输线基本瘫痪。
也就是说在好天气时还要送超过前线需要的粮草,以保证恶劣天气断供前线也能生存,又加剧了脆弱运输线的压力。
这样的运输能力,能维持几十万大军的需要么?
还有几十万大军集中在一起,饮水问题,粮草分配问题,防疫问题,都是无法解决的问题。
拿破仑远征俄国时期,他手下一个普通小兵的日记就描述了十几万人挤在一起那可怕的情景:饿死的人和马泡满了整条河流,河流发出了可怕的臭味,还活着的士兵就在一边喝这样的河水,他们没有选择,因为周边的河流发生着同样的事情,大量的士兵就这样病死。
有些地方士兵们在饿死,另外的地方粮草在腐烂,因为军队太多而无法及时分配。
两千年后都发生这样的惨剧,两千年前的军队能避免么?
然后说指挥。
古代的指挥系统可是非常落后的,而几十万军队可是要占非常大的地方的。
我们可以想象几个场景:
1.赵括和将军们半夜商量好战术,约定某时开始进攻。
将军们开始骑马几个小时回各自的驻地,赵括率领自己本部先上了战场。
然后其他部队分批拔营上战场。
我们可以参照一个几千人的学校早操的入场式得花多久。
等到几十万大军都上了战场排好阵势,估计一两天也就过去了,赵括早就饿死了。
2.就算赵括带了干粮没有饿死,腿也么有站断,阵势算是排好了。
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几十万大军可是要绵延几十公里的,战马全速跑从中间到两头也要半小时以上的,中军敲锣打鼓边上也是听不到的。
于是赵括一声令下:小的们,给我冲。
他带领本部就冲上去了,而传令兵骑着小马儿得儿得儿跑半小时给左右军统帅下令,左右军统帅刚要下令冲锋,侦察兵跑回来说:大人大人不用冲了,赵将军已经被敌人包围干掉了,于是长平之战就这样输掉了。
想必赵括死的时候一定在想:不是我无能,而是马儿太慢啊。
可能又有人说这几十万人不是在一个地点驻扎一个地点会战的。
如果不是,那如何被一起包围一锅端的?
后勤和指挥系统可分析的实在太多了,要说完全基本要半本书了。
但是随便分析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这两个因素严重限制了军队的规模,不要说古代,一直到近代工业化都没有解决,所以近代战争中的大多数会战,双方都只有几万人对决而已。
而真正解决了大规模军队的后勤问题是铁路系统的出现,那玩意儿战国时有么?真正解决指挥问题的是参谋系统的出现和无线电和电话的应用。
那玩意儿战国时有么?
所以说,先秦时期一个国家有没有几十万军队姑且不论,但是在一个战场上集中几十万军队会战几乎不可能。
最后看看这个世界上缺乏铁路运输的情况下,最具雄心也最荒谬的大进军,看看真实的个人化的体验,几十万人因为缺乏后勤而死去的恐怖吧:
我们的体力日益衰弱,我们连规模越来越小,但行军仍然不分昼夜。
一个又一个人躺倒在地,半死不活地伸展开身子,多数几个小时后死去,少数当场猝死。
主要死因是饥渴,因为河道里人畜尸体太多,多数地区已经没有适合饮用的水源。
”——内伊第三军符腾堡士兵雅各布·沃尔特
小库提示 扫描下方二维码,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