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本站地址:
电影院为什么不像演唱会那样分座次区域售票?
做买卖是这样的,当你拥有的是稀有资源时,你就要想办法通过区别对待不同等级的用户,竭力赚取最高的利润;而当你拥有的是与竞争者相类似的资源时,你要做的则是竭力提升用户体验,通过与竞争者的差别化优势,吸引更多的客户。
前者在于特权溢价,后者在于规模效益。
把这个概念放在演唱会或者电影院的售票中,就尤其明显。
一个歌手在同一时间只能在一个场地进行演出;而且,即使是最受欢迎的歌手,下一次来到同一城市,至少也要等上一到两年;很多传奇歌手的告别演唱会,更是会打出「错过此生不再有」的概念。
演唱会,无疑是稀缺资源。
做一场演唱会,根据歌手当下的影响力及票房号召力,确定最大化潜在观众数的演出场地。
再根据歌手的观众定位,以及场地的不同特点,确认不同区域的票价。
某些歌手的消费群体固定且受众消费力高,高等级票价的坐位就会明显增多,价差级别也会设置的比较细,这样就能最大程度的攫取票房利润。
当时王菲的付出演唱会尤其如此,最高价票卖出天价,但歌迷仍然趋之若鹜。
至于初试演出市场的演唱会概念,则更倾向于较少等级的票差,甚至通过情侣座或者其他概念的营销手段来鼓励门票销售。
当然也有些例外,比如前两年圣诞夜张震岳/热狗的演唱会,在梅赛德斯中心开四面台,离主舞台最近的位置和最远的位置票价相差无几。
这场演唱会出卖的就是全体party的概念,人人平等。
通过极高的上座率,票房收成也十分可观。
再回过头来看电影。
早期的电影为什么同样也会采取阶梯票价。
因为,那时的电影,也是一种稀缺资源。
一座城市不过寥寥几家戏院,电影的产量有限,加之电影拷贝成本昂贵搬运不易,导致热门电影的拷贝数量也供不应求相对较少。
毋宁说电影当时还被包装成「上流社会」的娱乐。
所以,那个年代,这种区分对待,彰显特权的分区域阶梯票价广受欢迎。
转而到当下,电影已成大众娱乐,在发达国家,电影院数量更是饱和。
而数字放映技术,更是让电影的放映成本低得可怜。
尤其在当下的中国,2010年来,影院屏幕数增长迅猛。
大家采用的都是相近的放映技术,观影体验也几近相同。
这时候,各大影院拼的是区位优势,拼的是服务水平和细节体验。
在大多数情况下,影院想的是如何把座位填满,所以网上订票的折扣、团购券、会员卡打折等等手段层出不穷。
若是这时再有分区域售票的差价,工作日白天和冷门场次,估计只有最低票价才有人买。
另一方面,电影产量的增多,太多的电影想挤进大荧幕而不能,观众的口味多样化和观影水平的增长,迫使影院需要努力迎合。
传统的千人大厅现在几乎无迹可寻,更多的是200~400人的中型放映厅,甚至一些只有百人规模的小放映厅。
这当然有好处,船小好调头,也有利于影院在排片时兼顾更多人群的口味。
而在这种小放映厅,各区域内观影体验区别不大。
甚至,不同观众对于座位的喜好程度也不同,搞区域差价完全没有必要了。
但是,开头说的那个规律仍然有效。
现在电影院的票价普遍便宜,根据放映协会公布的数据,这两年全国平均票价在35元左右。
但是,现下的电影仍然有成为稀缺资源的时候。
譬如当年《阿凡达》上映时,上海仅有的IMAX荧幕和平影都甚至引起了通宵排队。
票价也是从120元,150元,一路涨到最高180元。
近几年春节、情人节、平安夜、七夕节甚至其他公众假日,很多热门电影院也会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
这时候,毋宁说平时的团购打折不能用,影院甚至还会提升平均价格。
一些热门新片上映时,票价也会涨。
同样的。
依次往下推,影院黄金时段的价格,与闲时的价格也会有一定差距;上午场和午夜场,通常都是半价电影票。
在魔都和帝都的黄金地段影院观影,与在郊区影院观影,消费的价格肯定不同。
看IMAX、3D或者所谓的「4D」,与看普通2D电影的票价亦有两样。
所以,我认为,现在的电影院并不是没有在细分票价。
只是细分票价并不是如当初那般,在一个大放映厅不同区域位置的基础上进行区分。
而是在不同日期,不同时段,不同地段,不同放映技术等等的基础上进行等级划分。
个别影院不还有VIP厅么,甚至有一些小院线在尝试运营更小规模的独立放映厅,若是要享受此等体验,你还是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另外,同一厅之类的区域差价也不是被彻底抹杀。
什么时候依然有效呢?首映礼或者有主创人员参加的其他放映活动,这时候靠前的坐位与靠后的坐位肯定有不同价码。
(当然首映礼通常是以活动形式发票)。
因为,这些活动与演唱会类似,同一时刻只能在一个城市的一家(或者一晚上少数几家)发生,绝对是稀缺资源。
小库提示 扫描下方二维码,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