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本站地址:  

返回首页   返回冷知识   网站打包生成app  五子棋  见缝插针  复盘项目  实用英语书籍  男生头像搬砖  编辑器源码  EyouCMS模板源码 


湿猴实验:猴子在无法取得香蕉后会开始阻止别的猴子尝试?

  这个实验是虚构的,科研史上找不到与之类似的实验。
故事所描述的研究思想与方法也很不严谨。
  论证   找不到类似实验   经文献检索,没有发现与故事中的描述完全一致的实验。
  与之最接近的实验是由斯蒂芬森(Stephenson)在1967年针对恒河猴(一种猕猴)的一项行为学研究。
在这个实验中,相同性别、相同年龄的猴子被两两关在一起。
在它们身边有一个装置,若是触发则会受到惩罚(没有提到惩罚的具体方式)。
配对的两只猴子当中,其中一只受过训练,知道这个装置的作用;而另外一只未受训练的却不知道。
实验者观察到:一只受训练的猴子会在它的“室友”靠近触发装置时,伸“手”将它拉开;还有两只受训练的猴子则是露出威胁的“面部表情”,同时身体摆出害怕的姿态。
而有过上述经历之后,那些未受训练的猴子在单独与装置关在一起时,触发装置的次数大大减少了(和没有配对经历的普通猴子相比)。
  这个实验比较经典,被之后的多篇科研论文和出版书籍引用。
不能排除流言中寓言故事的撰写者正是受了这项研究的启发。
  斯蒂芬森的实验与流言中故事的区别:   实验没有提到梯子、泼水等复杂的设置,也没有作为奖励的香蕉,只有作为惩罚的刺激。
  实验只是偶尔观测到猴子的阻止行为,也不能确定这种行为的动机,这与群猴不约而同攻击新来的猴子以阻止它触发惩罚当然不是一回事。
  斯蒂芬森的实验,其意义在于研究在灵长类动物中,后天学会的行为是如何在交流中被传递的。
这是动物行为学领域的一个很基础的课题,而远不能用管理策略、人性等概念去解读。
  “湿猴实验”不严谨   故事中的“猴子实验”从设计本身来说就是极不规范的。
既没有对照组,也有没任何措施排除干扰因素。
此外,根据德克萨斯大学人类学教授布兰布利特(Dr. Claud Bramblett)的观点,故事中对猴子行为的描述不符合猴子的习性。
  流言溯源   这个故事出自一本名叫《为未来竞争(Competing for the Future)》的商业管理领域的书籍。
其作者一位是加里·哈梅尔(Gary Hamel),美国著名的管理学专家;另一位是普哈拉(C. K. Prahalad),密西根商学院的企业管理教授。
他们在书里说,是从“一个朋友”处听来的实验。
  而最早将这个书本上的故事转载到互联网上是一家商业网站,他们则对这个故事有明确的定性,称它是一个“寓言”(fable)。
  这个故事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
在传播过程中,故事出处不再被提起,同时被描述得越来越像是真实的科学实验。
它的细节也在逐渐变化:不同版本中,猴子的数量各有不同;实验的步骤发生了改变;用作负面刺激的冷水也被改成了电击。
某个中文版本中甚至出现了详细的实验数据。
但“实验”的流程、结果都与最初版本大致相同。
对故事的解读通常包括:教育人们不要扼杀新人的积极性;拿这些猴子作为模型讨论企业文化;探讨人性的险恶等。
小库提示

扫描下方二维码,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