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本站地址:  

返回首页   返回冷知识   校园故事  吃完豆豆  中英歌曲  外语串烧  网赚项目  留言日记源码  HTML5模板源码  Request请求 


文革时为什么要打倒孔子?

  谢谢各位青眼,我没有从具体的文革的历史环境去解读这件事情是因为文革离我们实在太近了,我们很难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看待文革,况且我们这一辈人都没经历过文革,对父辈的记忆不甚了解。
文革中两袖清风的干部和胡作非为的红卫兵我都见过,事实上,这两个都是我的亲人,前者曾经是上海电厂的书记,至今和我叔蜗居在破旧的小楼里,后者算是游手好闲,基本就是在混日子。
当然,他们现在都已经垂垂老矣,所讲述的历史也掺杂了主观的臆测,不能当做绝对的真相。
  所以我更情愿从大的角度出发,个人认为,即便换个政府,类似文革的文化革命(或者低烈度的改革)也一定会发生,因为儒教到清末已经落后于这个世界了,正如文艺复兴一样,不破不立,不打破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就不会有文明的发展。
同样,不改革儒教就不能建立现代化的文明,但是文革破的很多,立的却没有多少,这点令人遗憾。
实际上,儒教承受了饱受百年屈辱的中国各阶级的怒火,但是孔子的倒下却是没有必要的,他虽然是儒教的代言人,但他的思想并不迂腐,他是整个中国文化变革的替罪羊。
个人认为孔子完全是躺枪   建立全新的人民政权(姑且这么称呼,是非还待后人评)需要打倒封建社会的绝大部分传统,比如宗族,比如夫权,这些都是儒教(注意是儒教)所倡导的,而儒教是尊崇孔子的。
  孔子的思想朴实而真挚,他说得最多的就是“仁”,重视个人的修养,比如君子六艺,比如反求诸己,比如三省吾身,儒学对提升人的修养大有裨益。
但是儒教就没有这么温情脉脉了,孔子的继承者认同儒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儒学能在很大程度上维护统治,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就开始向着宗教化的方向发展(当然一直不太成功)。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圣王之继乱世也,埽除其迹而悉去之,复修教化而崇起之。
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子孙循之,行五六百岁尚未败也。
"(《汉书·董仲舒传》)可见董仲舒力挺儒家的本意是为了维护汉朝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儒学的异化,儒学可正一人,但正天下谈何容易?两个人之间的冲突你能“仁”能“义”,但是两群人,两个阶级的矛盾如何调和?自从儒教成为了官方的意识形态之后,它就开始向着压抑压迫乃至压榨人性发展。
(不要联想)   举个例子,孔子的儿子孔鲤先他而去,其妻改嫁,孔子并未阻挡。
可见孔子本人并不认为改嫁不可接受。
及至宋朝初年,改嫁都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更别谈守贞了,北宋皇后还有二婚的(宋真宗,刘娥)。
但是到南宋,大批的贞洁牌坊开始出现,这时候的儒教,已经开始压抑人性了。
  再到明清,儒教已经成了禁锢百姓的枷锁,极似中世纪的基督教。
它所倡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权父权夫权已经是对人性的摧残,成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吃人的礼教”。
更糟糕的是,沦为礼教的儒教不能富国强兵,甚至不能保境安民,这就让人异常不快了,也难免日后被清算。
  文革中的孔子作为封建社会的代表被打倒是幸也是不幸。
幸在彻底摧毁了盘桓在乡村的宗族,清末常见的宗族械斗从此消失;妇女得到解放;人和人理论上拥有了平等的权利;读书人的思维从故纸堆中被解放了出来等等。
但是不幸也是显而易见的,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被一起扫进了垃圾堆,需要今日的我们一一重拾。
好在今日的我们读《论语》,心境要比当年的秀才们平和的多,我们是在陶冶情操,而他们则是为了当官发财。
这些视知识,道德,修养为敲门砖的人,他们是儒教真正的掘墓人。
  孔子当年周游列国穷困潦倒之时也许从没想过他会有如此尊崇的地位,近乎西方的上帝,成为读书人的精神领袖,但是,如果他面对明清的儒教,恐怕也会是苦笑,教民之术成了愚民之术,不啻为一种讽刺
小库提示

扫描下方二维码,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