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本站地址:
门口摆石狮子石兽,这种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开端:
中国原本不产狮子。
有记载的活狮进入中国的年代,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以后的事情。
但是,在汉代之前,中国古代传说中一直有一种叫做“狻猊”的圣兽(龙的九个儿子中排行第五——周代铜器上已有 “狻猊”的形象,很像狮子)。
狻猊的特点是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烟火,但是很凶猛,食虎豹,帅百兽。
所以,加上底座的石刻狻猊总是出现官方机构的门口。
圣兽,没人见过。
狮子,毕竟被见到了。
到了唐代,有位和尚叫慧琳,他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其实,我们今天知道狮子不是西域产的,西域只是运送狮子的贸易通道。
但是,唐代,佛法盛行啊。
高僧说的话说欢迎。
于是人们就认为狮子和狻猊是一种生物。
发展:
由此,狮子这外来物种就慢慢和中华文化融合了,特别是佛教的盛行。
佛教推崇狮子——印度离非洲近,有狮子——中国很快从印度等地学到了石狮子的雕刻艺术。
(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石狮子,在四川雅安,说是东汉末年的作品,应该石刻狻猊。
)
狮子 /狻猊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征:汉唐时通常强悍威猛;元朝时身躯瘦长有力;明清时较为温顺。
在清代,狮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
乾隆时期的李斗在《扬州画舫录》(和《东京梦华录》并为野史杂记中的两大名著)中描述:“狮子分头、脸、身、腿、牙、胯、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绣珠、出凿崽子。
”——和当今的作品很几乎没什么不同。
石狮子何时由权威机构的门口走向民间大户人家的门口呢?程张先生在《元代石狮趣谈》(见《文史知识》1998年第9期)中认为,这种习俗大约形成于唐宋之后。
据其考证:唐朝京城的居民多居住于“坊”中,这是一种由政府划定的有围墙、有坊门便于防火防盗的住宅区,其坊门多制成牌楼式,上面写着坊名字。
在每根坊柱的柱脚上都夹放着一对大石块,以防风抗震。
工匠们在大石块上雕刻出狮子、麒麟、海兽等动物,既美观又取其纳福招瑞吉祥寓意,这是用石狮子等瑞兽来护卫大门的雏形。
宋元以来,坊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些有钱人家为了张扬自家的声势,便把原来坊门的样式简化,改造为门楼,仿象原来坊门所用的夹柱石那样,将石狮等瑞兽雕刻在柱石上,此风被保留下来相沿成习。
刻录元代地方风俗的《析津志辑佚.风俗》一文中对这一习俗有着明确的记载:“都中显宦硕税之家,解库门首,多以生铁铸狮子,左右门外连座,或以白石民,亦如上放顿。
”这是关于我国看门石狮出现时间的最早也是最详细确凿的记录。
可以认定,元代是我国看门石狮由宫廷走向民间的开始。
不过开始的时候,放石狮子的一般都是武官,文官多放石鼓。
====================
今天国内的公办机构——包括大学——仍然喜好这种装饰风格……不知是为了辟邪,香火,还是调情?
明代冯梦龙所辑《挂枝儿》里一段:“石狮子,我与你空成一对。
我看你,你看我,好不孤凄。
我两人都是石心石意,远又不多远,怎能勾做一堆。
分隔在东西也,空自看上你。
”
小库提示 扫描下方二维码,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