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本站地址:
为什么哺乳动物放弃了毒液
我们先来看看,有哪些哺乳动物有毒。
(只说内源性的)
根据维基百科,有毒的哺乳动物有:
懒猴(Nycticebus sp.),皮肤分泌有毒物质,主动涂到毛皮上。
沟齿鼩(Solenodon cubanus和Solenodon paradoxus),杂食,可以靠毒液猎杀小动物。
若干种水鼩(例如Neomys fodiens和Blarina brevicauda)。
若干北美短尾鼩(例如Blarina carolinensis和Blarina hylophaga)。
欧鼹(Talpa europaea),唾液有毒,猎杀蚯蚓。
鸭嘴兽(Ornithorhynchus anatinus),成年后只有雄性才有毒刺,靠此打败竞争者甚至防御。
维基百科上的有毒哺乳动物词条下,还提到了吸血蝙蝠,这种动物唾液里有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
我不太认同可以把这当做”毒“。
至少这不是用来捕猎或是防御的毒。
好了,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家伙的共性吧:
1 原始,看起来最高端的就是懒猴了,但是懒猴在灵长类里根本就是原始的。
2 个头都不大,最大的就是大懒猴和鸭嘴兽了。
毒液有个缺点:耗能。
毒液要不就是用来攻击的(用攻击来防御也算攻击),要不就是用来防御的。
如果是用来防御的,那就得保证身上大部分地方都得有,要不没用。
对于比较大号的动物来说,这太划不来了。
毒液有个特性:杀死猎物的效率比较低,即使是最牛逼的毒液,也不可能像扯断脊椎那样那么快的杀死猎物。
对于大型的食肉类来说,它们的捕猎对象一直是大型食草类哺乳动物,后者要不跑得快(马等),要不就个头大(大象),要不就是防御性强(现生的各种牛,化石种类中的雕齿兽),要对付它们,你得靠策略,要不就得靠伏击,要不集群合作,最次也得跑得更快。
这是需要一个强悍的大脑才能完成的,于是比较笨的古食肉目就这么灭绝了。
都有这么高效的武器了,干嘛还要一个低效的毒液呢?再说,对付大型的猎物,毒液的量必须大,毒性必须强,得马上杀死,对于大型猎物来说,捕猎者要搞出满足这种条件的毒液太困难了;如果毒液起效慢猎物死得慢,根本不能保证猎物最后就是你的,这太划不来了。
(想想布须曼人的箭毒,起效慢,于是他们得跟踪中箭的猎物好多天)
综合这些原因,对于大型哺乳类,无论猎食性还是草食性,毒液对它们来说都划不来。
再者,哺乳类,无论大小,都不太可能像很多鱼类、两栖类那样,拥有防御性的毒液。
像鸭嘴兽那样,靠毒刺来防御,实际上效果不太好,因为有破解的方法——你看,即使防御完善如豪猪,也可能被捕猎不是——所以,这样的毒刺,拿来种内斗争更靠谱。
像河豚这样的鱼,除非遇到人类,否则其它动物吃了它必须死,这才是高效的毒液防御。
关键点在哪呢?全身有毒(至少是你丫吃我我一定能让你中毒),毒性强。
但对于哺乳类(以及鸟类)这样新陈代谢快得要命的温血动物来说,这无疑是一笔无法承受的负担。
以上推论仅仅是逻辑推导。
实际上,“哺乳动物为什么放弃了毒液”还是个“某某能力为什么没有演化出来”的问题。
小库提示 扫描下方二维码,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