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本站地址:  

返回首页   返回故事大全   二刻拍案惊奇  抖店副业  爆炸音效  警报音效  公共DNS IP地址  课本点读  南北朝  学习AppML 

辅佐曹操二十年 荀究竟为何要自杀?-中华历史文化-小库网

辅佐曹操二十年 荀究竟为何要自杀???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剧照

一、关于荀之死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被

曹操誉为有“巍巍之勋”的荀离世。
关于他的死,袁宏《后汉纪》卷三十、陈寿《三国志》本传称其“以忧薨”,而裴注引《魏氏春秋》则记为“太祖馈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范晔《后汉书?荀传》所载与《魏氏春秋》略同。
尽管诸史对荀之死的记载不一,然而不论是认为他死于“忧”抑是认为他死于“药”,均是将荀之死看作他反对曹操晋爵魏公、加九锡的必然后果。


袁晔《献帝春秋》记载了荀死讯在吴、蜀的流传,从中可见时人对荀之死的看法。
兹引于下:

“(荀)卒于寿春,寿春亡者告孙权,言太祖使(荀)杀伏后,不从,故自杀。
(孙)权以露布于蜀,刘备闻之,曰:‘老贼不死,祸乱未已。
’”

袁晔为孙吴名士袁迪之孙。
据《三国志?陆瑁传》,袁迪与孙吴丞相陆逊之弟陆瑁相游处。
故可推知,袁晔所载荀死讯流传吴、蜀之事必有所本,应非杜撰。
《献帝春秋》一书亦见于《隋书?经籍志二》,与信史荀悦《汉纪》、袁宏《后汉纪》等同列。
从上引可知,寿春逃亡者误传了荀死因,可见其并非曹方高层。
但非高层者关注荀、并将荀之死当作忠于汉室(不肯杀献帝皇后伏后),可见荀在曹操统治区具有一种忠于汉室的形象。
误传的消息无疑为孙权方所接受,才会继而“露布于蜀”。
刘备之语亦表明他认可荀对汉室的忠心。
寿春逃亡者、孙权、刘备分别代表了割据的三方。
荀虽为曹操谋主,其忠心汉室的形象却得到三方的一致认同,并被认为这是荀之死的原因。


我们还可从荀死后汉献帝的表现来佐证这种看法。
据《后汉书?荀传》载:“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谠乐,谥曰敬侯”。
祖日为祭祖神之日,应有识乐,然而汉献帝因荀之死而在最具神圣性的祭祀仪式上“废谯乐”,足见其对荀“哀惜”之情。
而且无论是《三国志》还是《后汉书>,均在荀死后表述 “明年,(曹)操遂为魏公云”,意在凸现荀给曹操晋爵魏公所带来的阻力。
只有荀死去,曹操才能如愿晋爵魏公。


后世关于荀之死的论议,也大多承认荀忠心于汉室。
然而,令论者难解的是,荀既忠心于汉,又何必辅佐曹操,这岂非自相矛盾吗?这引发了历代论者长时间的讨论。


《三国志?荀传》裴注中记载了所谓“世论”:“世之论者,多讥协规魏氏,以倾汉祚;君臣易位,实之由。
虽晚节立异,无救运移;功既违义,识亦疚焉。
”“世之论者”对荀之死持以“讥”的态度,认为荀一生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魏倾汉,其晚年改节忠汉,盖出于愧疚之心。


裴松之为晋宋之际人,距荀之死已近二百年,所谓“世之论者”当指这一时期的议论者。
魏晋南朝士族一脉相承,祖宗人物之论与家族地位甚为相关,尤其是在门第升降之时更是如此。
颇疑此“世论”与晋宋之际的特殊政局有关。
当时门阀政治的条件消失,旧有的家族格局处于变动之中,荀后裔荀伯子,多次上表追讼魏晋封爵排位旧事,“凡所奏劾,莫不深相谤毁,延及祖祢”,还“常自衿荫籍之美”,对琅邪王弘说:“天下膏粱,唯使君与下官耳。
宣明之徒,不足数也。
”“宣明”即时为执政的陈郡谢晦。
对于荀伯子的做法,“世人以此非之”。
对荀之“讥”,许便是时人对荀伯子“深相谤毁、延及祖祢”的报复。


至唐代,杜牧《题荀文若传后》云:“荀文若为操画策取兖州,比之高、光不弃关中、河内;官渡不令还许,比之楚、汉成皋。
……及事就功毕,欲邀名于汉代,委身之道,可以为忠乎?”杜牧对荀之死完全持否定态度,他认为“邀名”是荀立晚节的动机。
司马光反驳此说不合人情:“凡为史者记人之言,必有以文之。
然则比魏武于高、光、楚、汉者,史氏之文也,岂皆口所言邪!用是贬,非其罪矣。
且使魏武为帝,则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1

明清之际,王夫之从“天良未泯”的角度来解释荀阻止曹操加九锡、晋爵魏公的行为。
他说:“夫九锡之议兴,而刘氏之宗社已沦。
当斯时也,荀非良心之牿亡已尽者,未有不侧然者也。
亦天良之未泯,发之不禁耳,故虽知死亡之在眉睫,而不能自己。
……之失,在委身于操而多为之谋耳。
”孙明君认为荀死于理性与感性的分裂:从现实出发,认识到汉不可为,于是拥护曹操重造天下,但在情感上又与旧王朝藕断丝连,所以荀死于困惑与矛盾。
此论从个人心态出发,对荀多有理解之同情,不较古人责以君臣之义,但仍可看作是王夫之观点在现代学术话语中的延续。


573525  26543   21987


小库网-随机推荐

小库提示

扫描下方二维码,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