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本站地址:
甲午之战:第五章 鸭绿江,战墙崩溃-中华历史文化-小库网
在虎山南头,还有一条很大的河流,从辽东山区涌出,人们称它为爱河,它与鸭绿江汇成人字形结构。
从河水下游逆水而观,鸭绿江为长长的撇,爱河为稍短的捺。
而虎山就在这两大水系写成的人字的交叉处。
它左倚鸭绿江,右撑爱河,掌控着从水上进入朝鲜和中国辽东内陆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日军渡过鸭绿江第一站,直指虎山。
渡过鸭绿江需要架桥,24日夜10时,日本工兵先开始架义州城下第一江的浮桥。
随后,又在富田春壁的步兵大队的掩护下,开始架设第二江的浮桥。
要完成第二江架桥任务,须先携绳游过150公尺的江面,但是江面严寒,水面还能见到薄冰,有一些日本士兵为了建浮桥下水后即被冻死。
到了天明前,第二座浮桥才被架好。
10月25日凌晨3时半,日军不等浮桥架成,即开始进行渡江的准备。
桂太郎乃率第三师团首先渡江,自率师团主力列阵于虎山清军阵地正面,另命大迫尚敏率第五旅团占领虎山东面的高地。
立见尚文率第十旅团先占领了中江台之税关局,然后也渡江至虎山西面。
这样,虎山便处于日军的三面包围之中了。
清军备战
虎山位于瑷河与鸭绿江交汇处,西隔瑷河与九连城相望,南隔鸭绿江与统军亭相对。
山拔地百余公尺,虽然不是很高,但是险绝峻绝,殆不可攀登,远望之如孤立者。
山形似乳虎蹲伏,故名虎山或虎儿山,音拗而成“虎耳山”。
驻守这座山的是以勇敢著称的总兵马金叙。
早在10月22日,宋庆接到探报,推断敌人正在做偷越的准备。
23日早晨,宋庆带同聂土成、宋得胜、马金叙三将亲往虎山查看。
他认为:“虎耳山界于江、河之间,势极崇隆,实占形胜。
昨派各军凭瑷河为守,固可迎头痛击,惟虑敌兵扑渡,一面别渡抱山,占我形势。
若先据此山,凭高临下,便可夺贼气而利守御。
”因此,传集各将,谓:“能膺此险要者受上赏。
”
马金叙明知此任艰巨,但抱定与虎山共存亡的决心,自愿守御此山,于是挑选奋勇五六百人登山为垒。
这天中午,宋庆重新部署兵力,除已命马金叙驻守虎山外,又令聂士成选精锐驻扎山边;宋得胜继其后,为游兵策应;刘盛休在瑷河西岸挑挖地沟,埋设旱雷,以防敌人从江对岸架桥偷渡。
为了便于往来,还设法在瑷河上搭造浮桥,以接应虎山驻军。
他本人则居中调度,何路吃紧,即率同马玉昆一军应援。
在这一番精心布置之后,连宋庆自己都觉得“布置既密,军心遂壮,各有思奋之心。
”
经过这样的安排之后,清军在鸭绿江防线的兵力便分为三路:“马金叙四营守虎耳山为前锋,聂士成四营守栗子园为接应,刘盛休所部铭军八营驻九连城,分守江岸,是为中路,依克唐阿所部分守宽甸、安平河口、长甸各隘,为东路;丰升阿、聂桂林等分守安东县、大东沟、大孤山,为西路。
”
看上去妥妥当当没有纰漏的战斗部署,其实也存在不少危险因素。
首先,除东路依克唐阿军5500人外,西路的丰升阿军和聂桂林军共5500人,也都远隔而不能参加战斗。
其次,刘盛休军4200人,则主要负责防守九连城河边一带。
实际上能够投入战斗的兵力不足9000人。
其中,江自康军2500人,系新募之兵,尚未经过训练,毫无战斗力可言。
所以这场战斗之后,清军军官总结说:“故此战斗之败北,非于战时定之,可谓胚胎于取此配备时矣。
”
打仗总少不了战前会议。
作为最高统帅,宋庆自然要召开一下会议,尤其是当他知道日军已经占领安平河口后,知道大战即将爆发,于是连忙召集各位将领到其驻地大楼房开会商量战守事宜。
但是,前一天晚上,有个人却没能参加,这就是马金叙,因为他已经探悉日本人在东路已经取得胜利,开始搭桥过江,知道第二天一定会爆发战斗,于是就没有参加,而是积极备战。
25日黎明,马金叙亲自率部队驻守御虎山后要隘,并对属下说:“今日之战关系甚大,虎山存亡悉赖尔等,须戮力同心,以御敌人。
”士卒皆大呼:“愿效死保守此山1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天正是“晓雾浮江”,使清军未能及时发现日军的架桥和渡江活动,不然如果发现及时,以马金叙的胸怀,应该早就已经开炮迎敌了,这将给日军带来重大损失。
等到日军先头部队通过浮桥登上沙滩后,清军才发炮防战,但是这个时候的战机已经失去了。
早上6点15分左右,日本第三师团主力全部渡江完毕,登陆后,日军占据地形,拉开架势,摆出装备,用12公分加农炮向虎山守军猛攻。
马金叙虽仅率五六百人独守虎山,但依然顽强抵抗,毫无退却之色。
日军的进攻非常猛烈,大炮呼啸、子弹横飞,每分钟都有人牺牲。
但是马金叙仍然指挥部下将士英勇还击,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疯狂的进攻。
这个时候,鸭绿江南岸的日本炮队见自己的陆军久攻不下,便又发炮助战。
激战中,马金叙受了十几处枪伤,他的弟弟督战时被炮弹击中,不幸身亡,但是他越战越勇,毫无退意,先后打退了日军的三次冲锋。
交战不久,日军右翼队在大迫尚敏指挥下,也全部通过浮桥,并抢占了虎山东面的高地,从侧面向清军俯射。
此时,驻守虎山边的聂士成军背腹受敌,一面与马金叙保持联络,一面奋勇抗敌。
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日军右翼队从虎山东方高岗中腹进,冲突清军;清军据侧面高丘进行还击,但是也遭到了日军大炮的轰击。
于是,聂士成带领的部队也陷入了异常困难的境地。
宋庆看到马金叙和聂士成陷入险境,兵单难支,岌岌可危,便连忙派宋得胜和马玉昆率毅军步兵骑兵加起来3000余人赶过去支援,援兵在瑷河两岸狂奔,拼命迎战日军,士兵们奋发鼓舞,斗志昂扬,迎着枪林弹雨前进。
此时,铭军的炮兵在九连城凸角处,动用的四门野炮也到了,急忙朝日军开炮,日军的左翼被炮火轰击得士气大跌。
宋得胜趁势率队力夺3座山丘,日军士兵尸撒荒野,马玉昆由南面夹击,左右夹攻之下,日军阵地开始动摇,攻势顿挫。
日军军官桂太郎见攻势难以推进一步,士气开始衰落,便派飞骑向军司令部告急,请求派出一支特别部队支援。
山县有朋即命立见尚文率第十旅团赴援。
此时,立见尚文正在中江台,已占领税关局。
他朝北方观望,看见满清的旗帜在空中翩翩飞舞,好像要朝自己的友军部队覆盖而去,于是急忙驾马来到架起浮桥的交界处会见桂太郎中将。
得知桂太郎的情况后,立见尚文于是以步兵第十二联队为先锋,自率混成旅团兵赶过去救援,友安(治延,步兵第十二联队长)中佐在虎山,富冈(三造,步兵第二十二联队长)中佐在中江台,左右相应,轰击清军各翼。
他自己冒着枪林弹雨轰射间进逼近清军。
立见尚文并不满足于此,他想一击击溃清军。
于是他想从虎山之左侧迂回,出现在清军背后,猛冲清军侧面。
他当即下令佐藤支队适时插到虎山背后,无奈鸟道樵径,一山连着一山,道路艰难,未能如期完成行军任务。
即使如此,日军的进攻部队已全部渡江。
特别是立见尚文的旅团以生力军出现,使日军士气大振。
敌军的行动,宋庆都掌握在手里,知道日军派出生力援军,战斗又朝有益于日军的方向发展,他急忙调遣刘盛休的铭军赴援。
但是铭军仅凭垒施炮,几次下令让他们率军进攻阵地,也仅仅只是到了瑷河河岸,没有过河就停止了进攻。
马玉昆等虽无后援,仍坚持战斗。
而此时的日军已经全部渡过浮桥,摆开了数十尊大炮,排列在浮桥这头,背水一战,更显士气,炮弹横飞,声震数十里。
清军伤亡惨重,之前的优势荡然无存。
但是,毕竟敌我众寡悬殊,而且清军被敌军分割,各自为战,难以久持。
战斗持续了一段时间后,铭军在西南方溃败下来,盛军也失利了,毅军伤亡惨重,能战斗的人越来越少。
上午10时30分。
宋庆见状,只好令宋得胜、马玉昆撤至瑷河以西。
聂士成所部仅700人,兵力单薄,又被日军反复纵兵环攻,力不能支,也退渡瑷河西岸。
此时,只有马金叙仍在坚持战斗。
他誓与虎山共存亡,督战越来越猛。
有部属劝告他,说:“公虽勇敢,其与寡不敌众何?与其同归于尽,不如留此身以图恢复。
且援兵不至,非公之罪也。
”马金叙于是率残部突围而出,渡瑷河西走。
在这次战斗中,清军战死者495人,其中仅毅军就有333人,约占总阵亡人数的70%。
记名提督谭清远(芦榆防军)和14名清军士兵被俘。
日军死伤149人,其中死34人,伤115人。
一场激战后,清军最后还是败走,丢失了虎山这一军事战略重地。
这场战争,几有反复,清军也表现出自己英勇的一面,奈何最后仍然痛失虎山,日军在鸭绿江上撕开了一道巨大的口子。
113894
32198
76543
小库提示 扫描下方二维码,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