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旻:(mín)在《尚书·尧典》中有“钦若旻天”一词,《尚书·多士》中也有“不吊旻天”之说,《诗·小雅·雨无止》中描述为“旻无疾威”,《尔雅·释天》中则称秋天为“旻天”。原本是指秋天,此处泛指天空。
(2)劳:《诗·陈风·月出》中有“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一词,《诗·邶风·燕燕》中也有“实劳我心”之说,《论语·泰伯》中则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魏源在《默觚上·学篇二》中写到:“故君子者,佚乐而为君子也;小人者,忧劳而成小人也。”此处的“劳”是指忧虑、烦恼、操心。
(3)长息:是公明高的弟子,这里是指他的名字。
(4)公明高:是曾子的弟子,这里是指他的名字。
(5)恝:(jiá)《广韵·黠韵》中对“恝”有“无愁貌”的解释,此处用来形容淡然、不在意的样子。
(6)共:是“恭”的通假字,表示尊敬。
(7)胥:是观察、审查的意思。
(8)少艾:在这里是指年轻且美丽的人。
(9)热中:形容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10)慕: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爱慕、依恋。
(11)怨慕:是因为无法得到所爱而怨恨自己的同时,又深深地思慕。
万章问道:“舜到田地里去,向着苍天哭诉,为什么要哭诉呢?”孟子答道:“对父母又怨恨又依恋。”
万章说:“父母喜爱,兴高采烈,总不会忘记;父母厌恶,心劳力竭,却不会怨恨。那么,舜怨恨父母吗?”
孟子说:“从前长息曾经问过公明高,他说:‘舜到田里去,我是已经听你讲过了;他向着苍天哭诉,这样来对待父母,那我却还弄不明白。’公明高说:‘这不是你所能明白的。’公明高的意思,以孝子的心理认为不应该若无其事且淡然处之:我尽力耕田,好好地尽我做儿子的职责罢了;父母不喜爱我,我有什么办法呢?帝尧打发他的孩子九男二女以及百官,一起带着牛羊、粮食等等东西到田野中去侍奉舜;天下的士人也有很多到舜那里去,尧也把整个天下让给了舜。舜却因为没有得到父母欢心,便好像困穷不得志之人孤苦无依一般。”“天下的士人喜爱他,是谁都希望获得的,却不足以消除舜的忧愁;美丽的姑娘,是谁都希望娶到的,他娶了尧的两个女儿,却不足以消除忧愁;财富,是谁都希望获得的,富而至于领有天下,依旧不能消除舜的忧愁;尊贵,是谁都希望获得的,尊贵且君临天下,依然不足以消除舜的忧愁。大家都喜爱他、美丽的姑娘、财富和尊贵都不能缓解舜的忧愁,只有得到父母的欢心才可以消除忧愁。人在幼小的时候,就依恋父母;长大到有了情欲,就爱慕年轻貌美的女子;有了妻室儿女,便依恋妻室儿女;做了官,便依恋君主,得不到君主赏识就会内心焦躁。只有最孝顺的人才终身依恋父母。到了五十岁还依恋父母的人,我在舜身上看到了。”
此段文言文,载于《孟子·万章上》,为孟子与万章之间关于大舜之孝道的深入对话。短短数百字,蕴含了对人性、家庭伦理、权力与道德的多层次思考,展现出孟子思想的深厚内涵与人文情怀。
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大舜作为古代圣王,其生平事迹被后世儒家视为道德典范。孟子选择大舜作为论述对象,本身就寄托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当时社会伦理堕落的忧虑。而对话的形式,使得孟子的观点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在孟子看来,大舜之所以“号泣于旻天”,并非因为他在物质或权力上有所缺失,而是因为他深感“不顺于父母”。这种“不顺”,实际上是对亲情的深沉眷恋与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无尽感激。即使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也不足以消解这种因为无法陪伴父母而产生的内心忧愁。这里,孟子巧妙地将人的自然情感(孝)与超自然的道德义务(忠)相结合,构建了一个以家庭伦理为基础,但又超越家庭伦理的普遍道德原则。
此外,孟子还通过描述大舜一生中的情感变迁,从对父母的思念到对妻子的爱慕,再到对君主的忠诚,展现了一个成熟个体在情感世界中的丰富性和层次感。这种描述不仅具有心理学意义上的真实性,也在哲学层面上揭示了人性中情感与理性、自然与社会的动态平衡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在阐述大舜之孝时,并没有采用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运用生动具体的情境描绘和心理分析,使得其孝道观既具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又具有实践上的可操作性。这种写作方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孟子的思想更加贴近人心,易于被理解和接受。
综上所述,这段文言文不仅是孟子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古代散文艺术的典范之作。它以其深邃的哲学思考、真挚的人文情怀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后世研究和传承孟子思想及儒家文化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