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本站地址:  

返回首页   返回古典名著   长度面积单位转换  中国象棋  Adobe软件  中英歌曲  演讲口才书籍  插件与扩展源码  中国各省电话区号  课本点读 

《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节-小库网



  • gōngyuēgàoyuēxìngshànshànhuòyuēxìngwéishànwéishànshìwénxīngmínhàoshànyōuxīngmínhàobàohuòyuēyǒuxìngshànyǒuxìngshànshìyáowéijūnéryǒuxiàngsǒuwèiéryǒushùnzhòuwéixiōngzhīqiěwéijūnéryǒuwēiwánggānjīnyuēxìngshànránjiēfēi
  • mèngyuēnǎiruòqíngwéishànnǎisuǒwèishànruòwéishànfēicáizhīzuìyǐnzhīxīnrénjiēyǒuzhīxiūzhīxīnrénjiēyǒuzhīgōngjìngzhīxīnrénjiēyǒuzhīshìfēizhīxīnrénjiēyǒuzhīyǐnzhīxīnrénxiūzhīxīngōngjìngzhīxīnshìfēizhīxīnzhìrénzhìfēiyóuwàishuòyǒuzhīěryuēqiúzhīshěshīzhīhuòxiāngbèiérsuànzhěnéngjìncáizhěshīyuētiānshēngzhēngmínyǒuyǒumínzhībǐnghàoshìkǒngyuēwéishīzhězhīdàoyǒuyǒumínzhībǐnghàoshì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注释》

(1)铄:(shuò)赐予或者授予。

(2)蓰:(xǐ)在这里表示的是五倍的意思。

(3)烝:“烝”是通假字,实际上是表示“蒸”,意为众多。

(4)彝:这里的“彝”表示的是常态或者常规。

(5)懿:(yì)这里用来形容美好、美丽。

(6)才:这里的“才”是通假字,实际是“材”,指的是材质或者性能。


《译文》

公都子说:“告子认为:‘人性本无善恶之分。’有人观点是:‘人性可以走向善良,也可能堕入邪恶;因此当文王、武王统治时,人民崇尚善行;而幽王、厉王当政,人民则恶行丛生。’还有人认为:‘有些人天生善良,有些人天生邪恶;因此在尧统治之时仍有恶人存在;有瞽瞍这样的恶父,却生出舜这样的孝子;纣王这样的兄长之子登基,却有微子启、王子比干等贤人出现。’如今提倡‘人性本善’,那么他们的说法都是错误的吗?”
孟子回答:“关于人本性,我认为它是可以走向善良的,这就是我所说的人性本善。至于有些人行为不善,这并非人的本质问题。同情之心,人皆有之;羞耻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曲直之心,人皆有之。同情之心体现为相互关爱;羞耻之心体现为行为准则;恭敬之心体现为社会行为规范;是非曲直之心体现为人的智慧。建立相互关爱、选择最佳行为、遵守社会规范,都需要智慧,并非外界侵入,而是我们本就具备,只是尚未深思罢了。因此说:‘探求则可获得,放弃则失之。’有些人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发挥出善的本质。《诗经》中写道:‘上天孕育众生,万物皆有法则。人民遵循常道与法度,崇尚修身美德的规范。’孔子曾说:‘作此诗者,或许已洞悉万物之道,因此言万物必有法则;人民遵循常道与法度,方能崇尚修身之美德。’”


《评析》

此段文言文,载于《孟子·告子上》,是孟子与公都子之间关于人性善恶之辩的一段对话。公都子提出三种人性观:或“性无善无不善”,或“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再或“有性善,有性不善”。而孟子则坚决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中包含了善的因子。

孟子首先指出,人的天性是可以为善的,这是善的本质。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为不善,这并不是他的天性造成的,而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影响。这一观点与荀子所主张的“性恶论”形成鲜明对比。孟子强调的是人的内在本质与可能性,而荀子则更看重外在的教化和规范。

孟子进一步阐述,人人都有恻隐、羞恶、恭敬和是非之心,这四种心分别对应仁、义、礼、智四种美德。这些美德并不是外界强加给人的,而是人本身就具有的。只不过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需要通过内省和修养来发掘和培养。

孟子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来说明人的天性中就有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孔子评论这首诗的作者“其知道乎”,意味着了解人性的本质和天道。孟子认为,正因为人的天性中就有对美好品德的追求,所以通过教育和修养,人们就能够实现自己的天性,达到善的境界。

从写作思路和表现手法来看,孟子善于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来加强自己的论点。他连续使用四个“人皆有之”和两个“我固有之”来表达人性本善的观点,使得论述更加有力和深入人心。同时,他还通过引用古代经典和名人言论来增强自己论点的权威性。

总的来说,孟子在这段文言文中表达了他对人性本善的坚定信念,并阐述了如何通过内省和修养来实现人性的升华。他的观点对于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我们今天思考人性的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小库提示

扫描下方二维码,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