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本站地址:  

返回首页   返回古典名著   易经  软件插件  电子电路软件  外语串烧  抖音副业  经济学书籍  IApp源码源码  电影 

《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八节-小库网



  • mèngyuēniúshānzhīchángměijiāoguójīnzhīwéiměishìzhīsuǒzhīsuǒrùnfēiméngnièzhīshēngyānniúyángyòucóngérzhīshìruòzhuózhuórénjiànzhuózhuówéiwèichángyǒucáiyānshānzhīxìngzāi
  • suīcúnrénzhěrénzhīxīnzāisuǒfàngliángxīnzhěyóujīnzhīdàndànérzhīwéiměizhīsuǒpíngdànzhīhàorénxiāngjìnzhědànzhòuzhīsuǒwéiyǒuwángzhīzhīfǎncúncúnwéiqínshòuyuǎnrénjiànqínshòuérwéiwèichángyǒucáiyānzhěshìrénzhīqíngzāi
  • gǒuyǎngzhǎnggǒushīyǎngxiāokǒngyuēcāocúnshěwángchūshízhīxiāngwéixīnzhīwèi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
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
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
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惟心之谓与?

《注释》

(1)牛山:这是一个山名,具体位置在现如今的山东省临淄县的南部地区。

(2)蘖(niè):这个词最初出现在《书·盘庚上》中,其意思是指树木被砍倒或倒下后,再次生长出的新枝芽。例如在《诗·商颂·长发》中有“苞有三蘖”的记载。萌蘖则是指草木开始生长的新芽。

(3)濯(zhuó):出自于《篇海类编·地理类·水部》,其中“濯濯”形容的是山秃无木的样子。在此处,它的意思就是山秃无木。

(4)梏(gù):这个词的本意是指关牛马的圈栏,例如在《书·费誓》中有“今惟淫舍牿牛马”的记载,在《史记·鲁世家》中有“无敢伤牿”的记载。《说文》也解释道:“牿,牛马牢也。”梏亡则是指受到遏制而消亡。

(5)乡:这个词在这里的意思是“向”,也就是方向的意思。

(6)放:在这里是丧失的意思。

(7)旦旦:这个词的意思是每一天。

(8)平旦:这个词的意思是清晨。

(9)旦昼:这是对明天的另一种称呼。

(10)违:这里的意思是与……不同。

(11)操:这里是指操守。


《译文》

孟子说:“牛山上的树曾经茂密繁盛,但因为它在国都的郊外,常遭受砍伐,怎能保持其茂美呢?尽管它日夜生长,有雨露滋养,并非没有嫩芽长出来,单随即又有人赶着牛羊去放牧,导致牛山变得光秃秃的。人们看到光秃秃的牛山,误以为它从未长过树木,这难道是牛山的本性吗?在一些人身上,难道就没有爱心和最佳行为方式吗?他们之所以放弃良心,就像刀斧对待树木一样,每天砍伐它,怎能茂盛呢?尽管他们日夜修养善心,接触清晨的清明之气,他们的爱憎与一般人相近,但第二天的所作所为,因为受到束缚而消亡。束缚的反复出现,使夜间修养的善心无法保留;夜间修养的善心无法保留,便与禽兽无异。人们看到他们近似禽兽的行为,以为他们从未具备善良的品质,这难道是人的本性特征吗?因此,只要得到适当的培养,没有什么事物不能生长;失去培养,没有什么事物不会消亡。孔子曾说:‘把握住则能保留,舍弃则会消亡;进出无常,便不知过去的了。’这应是针对人心而言的吧!”


《评析》

孟子所言,如山间清溪,流淌出人性与道德之深邃。借牛山之美木,暗喻人性中本有的仁义之心,他警示世人:良心与美木一般,需要呵护与滋养,才能茁壮成长;若受伤害与忽视,则将凋零衰落。

“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孟子以牛山之木为起点,构建了一个关于人性与道德的隐喻。牛山曾林木葱郁,然因地理位置之便,成了人们贪婪索取的对象。日夜砍伐之下,葱茏之美已荡然无存。非但如此,人们更因见其秃裸,便认为此山从未有过茂盛之时。人性之善被忽视、被否认,恰如牛山之美木被遗忘。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孟子坚定地相信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潜藏着仁义之心。这份善良本性是如此的微妙,以至于人们常常忽视它的存在。然而,它的真实存在却不容忽视。正如秃山之上,依然有萌蘖悄然生长,等待雨露滋润、阳光照耀。

然而,现实的残酷往往使人放弃对善良的追求。“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人们不断妥协、退让,直至内心那片原本美好的山林变得荒芜。此时的他们,离禽兽何异?但即使如此,孟子依然坚信:“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只要给予良心足够的呵护与滋养,它便能重新焕发生机。

孔子的“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为孟子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这是关于心灵如何保持纯洁、如何找回失落的善良之道的深刻教诲。人们的心灵需要不断的自我修炼和滋养,以保持其纯净和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抵挡住外部的诱惑和侵蚀,保持内心的善良和正义。

孟子通过这段文字,不仅表达了对人性本善的坚定信念,也提出了如何维护和恢复这一本性的具体方法。他告诉我们,人性的善良并非易逝的幻影,而是可以通过持续的努力和适当的条件得以保持和发展的实体。这需要我们摒弃短视和自私的行为,以更加宽广和深远的视角来看待和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小库提示

扫描下方二维码,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