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把:用以形容树木瘦小,未能长成。其中的"拱",是双手合十的意思,"把"则表示一手能握满。
孟子说:仅仅用一两把粗的桐树梓树,人们如果想要让它生长起来,都知道怎样去培养它。但是,对于他们自己本身,却不知道怎样去培养,难道我们对自身的关爱还比不上对一棵树的呵护吗?这实在是缺乏深思的表现。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这是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中的一段言辞,借桐梓之喻,提出了人们在养护自身方面的盲区,同时也是他倡导人性善论的一个重要论据。
首先,孟子在这段文言文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手法,将人的身体比作桐梓,用人们对于生物的养护行为来比喻人们对自身的养护。这种比喻手法,既直观形象,又富有哲理,使得他的观点更为生动易懂。
其次,这段话主要阐述的是“人知养护桐梓,却不知如何养护自身”的观点。孟子在此以“桐梓”比喻人的身心,旨在表达人们对于身心养护的忽视。他以此提醒人们,要重视身心的养护,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孟子在这段话中,运用了反问句“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强化了他的观点。这种运用反问句的修辞手法,使得这段话的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更为深刻。
此外,这段话还反映了孟子的人性善论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得到适当的养护和教育,就能使其善良的本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也是他在这段话中提出“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的原因。他认为,只要人们愿意去养护自己的身心,就能找到养护的方法,从而使自己的善良本性得到发展。
总的来说,这段话是孟子人性善论思想的一个重要表现,他运用生动的比喻手法和反问句修辞手法,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应当重视身心养护的观点。这种观点,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也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