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齐人伐燕:在公元前315年,即齐宣王在位的第五年,燕王哙把国家交给了他的相国子之。然而,国民不接受,由将军市被和太子平发动攻击子之,子之反击,击杀了市被和太子平,导致国内混乱不堪。在此时,齐宣王抓住机会对燕国发动进攻并迅速取得胜利。
(2)五旬而举之:《战国策·燕策》记载,在齐国军队进攻燕国的过程中,燕国士兵没有抵抗,城门也没有关闭,因此齐国军队仅用了五十天就攻入了燕国首都,并杀死了燕王哙和子之。
(3)不取,必有天殃:这是因为齐宣王觉得他攻打燕国的过程过于顺利,超出了人力的范围,他认为这是天意。所以,如果他不占领燕国,就等于是违背天意,必然会带来灾祸。这种观念在当时的人们中非常流行。
(4)武王是也:这是指武王灭掉了商纣王。
(5)文王是也:这是指文王,虽然已经掌握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然对殷商表示敬意,没有进行反抗。
(6)箪:这是一个用来装饭的竹筐。食:这里指的是饭。浆:这里指的是米酒。
(7)运:这里的意思是转动。
齐国攻打燕国,大获全胜。齐宣王问道:“有些人劝我别兼并燕国,也有人劝我兼并它。两个都是拥有万乘的大国,以一个万乘之国去讨伐另一个万乘之国,五十天便打下来了,光靠人力达不到这一目的,如果不去攻克它,上天会降下灾害来。如果要攻克它,怎么才能做到呢?”
孟子答道:“如果攻取它燕国百姓高兴,便攻取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就是个例子。如果兼并它,燕国百姓不高兴,就不要兼并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就是个例子。以一个万乘之国去讨伐另一个万乘之国,燕国的百姓却用筐盛着饭,用壶盛着酒来欢迎王的军队,难道会有别的意思吗?只不过想躲开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假设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那燕国百姓也只会奔走逃避而去的。”
这段文言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孟子在齐宣王面前为燕国辩护的一段名言。在这段对话中,孟子以其深厚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文精神,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他的政治道德观,对于古代中国的政治道德理念有着深远影响。
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争霸的时代,齐国作为强大的国家,有能力攻打燕国。然而,孟子以一个圣人的态度,提出了“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的疑问,表达出他对于战争的深深忧虑。这样的历史背景使得孟子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在作者的观点态度方面,孟子坚持“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的原则,强调民心的重要性,体现出他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他认为,无论是攻打他国还是保护自己,都应该以民心为重,以民为本,这是他的核心观点。
在写作思路上,孟子以问答的形式,先引出问题,再用武王和文王的例子解答问题,然后以“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的比喻,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在表现手法上,孟子运用了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使得他的观点更加生动形象,更有说服力。他通过引用武王和文王的例子,使得他的观点得到了历史的验证,增强了他的观点的可信度。
在作品的情感和意境上,孟子的这段话充满了对战争的忧虑,对民心的重视,对政治道德的深深期许。他的这种情感,使得他的话语充满了深深的人文关怀,充满了对人类社会的深深期许。
在作品的风格和特点上,孟子的这段话语简洁明了,论述深入浅出,充满了深厚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文精神,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是孟子政治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它以其深厚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文精神,对古代中国的政治道德理念有着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