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贲:卫国的勇士,以力量著称,名字中的“贲”音同“奔”。
(2)告子: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与墨子和孟子分别有政治和人性方面的辩论,言论部分保存在《墨子》和《孟子》中。
(3)北宫黝:传说为齐国的一名刺客,以勇猛著称。
(4)挠:意为屈服,如“肌肤被刺破而不挠”,表示坚韧不屈。
(5)褐:指粗布或粗布衣,常由葛、兽毛制成,为古代贫贱之人所穿。
(6)严:这里表示尊敬的意思,如对待大国的威严。
(7)孟施舍:传说中的一位勇士,以胆识过人而知名。
(8)子夏:孔子的弟子,姓卜名商,以文学和德行著称。
(9)子襄:曾子的门生,传承了曾子的学问和德行。
(10)至:意为周密、周到,表示事情做得非常完备。
(11)暴:糟蹋、损害之意,指无节制地使用或浪费。
(12)慊:满足之意,如心中无愧而感到的满足。
(13)病:忧虑、担心之意,不同于身体疾病的含义。
(14)诐:偏颇、不正之意,表示行为或言论偏离正道。
(15)宰我:孔子的弟子,以言语犀利和能言善辩著称。
(16)子贡:孔子的弟子,善于经商和外交,是孔门中的佼佼者。
(17)伯牛:孔子的学生,以高尚的德行而受到赞誉。
(18)闵子:孔子的学生,与颜回并称孔门两大弟子,特别以孝行著称。
(19)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以深厚的学识和德行受到孔子的高度评价。
(20)子游:孔子的学生,与子夏、子张并列为孔门晚期的三大高徒。
(21)子张:孔子的学生,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是陈国人,以学识广博而著称。
(22)伯夷:殷朝末年孤竹君的儿子,与弟叔齐并称为贤人。
(23)伊尹:商朝初期的名相,曾辅助商汤灭夏建商,后被尊为“阿衡”。
(24)有若:孔子晚年的弟子,其学识和德行都深受孔子赞赏。
(25)汙:这里指贪官污吏的污秽行为,也含有卑劣的意味。
(26)尧:古代的圣明君主,常与舜并称为“尧舜”。
(27)舜:古代传说中的明君,继承尧位后推行德政,被后人尊为“舜帝”。
(28)垤:小土堆的意思,常用来比喻微小的事物。
(29)暴:此处指无节制、过度的意思。
(30)蹶:跌倒的意思,引申为失败或受挫。
(31)浩然:广阔无边的样子,多用来形容气势宏大。
(32)以直养:用正直的品德去培养自己或他人。
(33)袭:此处指不劳而获,企图侥幸成功。
(34)芒芒然:此处形容疲惫不堪、精神萎靡的样子。
(35)病:此处指身心疲惫、困倦的意思。
(36)耘:耕种田地时除草的动作。
(37)遁辞:躲闪、搪塞的言辞,含有掩饰真相的意味。
(38)行潦:道路上的积水,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或力量。
(39)萃:聚集、汇聚的意思,多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集结。
公孙丑问道:“老师若晋升为齐国的卿相,能够实现自己的主张,即使从此而成就霸业、王业,也是不足为奇的。果然能这样,您是不是动心呢?”孟子说:“不,我四十岁以后就不再动心了。”
公孙丑说:“像这样看来,老师比孟贲强多了。”
孟子说:“这个不难,告子比我更早做到不动心。”
公孙丑说:“做到动心有什么好方法吗?“
孟子说:“有。北宫黝的培养勇气:肌肤被刺不后退,眼睛被刺也不眨。想着受了他人一点小委屈,就如同大庭广众中遭鞭挞。既不能忍受卑贱之人的侮辱,也不能忍受大国君主的侮辱;他看待刺杀大国君主如同刺杀卑贱之人一样;对各国的君主毫不畏惧,挨了骂,一定回敬。孟施舍培养勇气的方法像曾子,他说:‘我看待不能战胜的敌人,跟看待足以战胜的敌人一样无所畏惧。如果先估量敌人的力量这才进攻,先考虑胜败这才交锋,是害怕强敌大军的人。我岂能做到遇敌必胜呢?能做到无所畏惧罢了。’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这两个人的勇气,我不知道谁更胜一筹,即便这样,我还是认为孟施舍的比较简单易行。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经从我的先生那里听到过什么叫“大勇”:反躬自问,自己不占理,对方即便是最下贱的人,我也不去恐吓他;反躬自问,自己占了理,即便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孟施舍保养一股无所畏惧的气概,但比不上曾子保养一种更简单易行的价值判断。”
公孙丑说:“我冒昧地问问,老师您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告子曾说:‘言语上看不出有善意,就不管他心里头如何有善意;心里头看不出有善意,就不管他意气感情上如何有善意。’我认为:心里头看不出有善意,就不管他意气感情上如何有善意,是对的;言语上看不出有善意,就不管他心里头如何有善意,这是不对的。因为心中的意志统帅着意气感情,意气感情充斥体内并表现在外。心中意志到了哪里,表情动作举止也跟着洋溢在那里。所以我说:‘要坚定心中意志,也不要滥用表情动作举止。’”
公孙丑问道:“请问,老师擅长哪一方面?”孟子说:“我说话得体,还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请问,什么叫作‘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很难讲清楚。它作为一种气呀,最浩大,最坚强。用正直去培养它,使它不受伤害,就会充溢于天地之间。这种气呀,必须配合辅助道和义;而缺乏它,道和义就没有力量了。这种气是由正义汇聚而产生的,不是由义继承并取代它而产生的。只要做一次于心有愧的事,它就疲软了。所以我说,告子是不懂义的,因为他把它看作心外之物。其实义是心内固有的。一定要培养它,却不刻意扶持它;时刻惦记它,却不刻意助它成长,不要学那个宋国人的样。宋国有一个担心禾苗生长不快而去把它拔高的人,疲倦无神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儿子赶快跑去一看,禾苗都枯槁了。其实天下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认为锄草没好处而放弃不干的,就是种庄稼不锄草的懒汉;‘帮助’它生长的,就是拔苗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伤害了它。”
公孙丑问:“什么叫作‘说话得体’?”
孟子答道:“说得不全面的话我知道它哪里片面,说得过头的话我知道它哪里有缺陷,不合正道的话我知道它哪里有偏差,躲躲闪闪的话我知道它哪里没道理。这四种话,从思想中产生,必然会危害政事;如果由执政者说出,一定会危害具体工作。如果圣人再出现,也一定听从我这话的。”
公孙丑说:“宰我、子贡善于讲话,冉牛、闵子、颜渊善于阐述德行,孔子兼有两长,但他依然说:‘我对于辞令,太不擅长。’那么,您已经是位圣人了吗?”
孟子说:“哎呀!这叫什么话!从前子贡问孔子说:‘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吗?’孔子说:‘圣人,我算不上;我不过学习不知厌倦,教人不知疲倦罢了。’子贡便说:‘学习不知厌倦,这是智;教人不知疲倦,这是仁。仁而且智,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圣人,孔子都不自居,你却说我是胜任,这叫什么话呢!”
公孙丑说:“从前我曾听说过,子夏、子游、子张都各有孔子的一些长处;冉牛、闵子、颜渊大体近于孔子,却不如他那样博大精深。请问老师,您以其中哪一位自命?”
孟子说:“暂且不谈他们。”
公孙丑又问:“伯夷和伊尹怎么样?”
孟子答道:“他俩人生态度不同。不是他所理想的君主,他不去服事;不是他所理想的百姓,他不去使唤;天下太平就出仕,天下昏乱就隐居,伯夷就是如此。服事谁不是服事君主?使唤谁不是使唤百姓?天下太平也出仕,天下昏乱也出仕,伊尹就是如此。应该出仕就出仕,应该辞职就辞职,应该持续做就持续做,应该马上走就马上走,孔子就是如此。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可惜我都没有做到;至于我所希望的,是学习孔子。”
公孙丑问:“伯夷、伊尹与孔子,能像您上面说的那样将他们等量齐观吗?”
孟子答道:“不。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得上孔子的。”
公孙丑又问:“那么,他们三人有相同的地方吗?”
孟子答道:“有。如果得到方圆一百里的土地而君临它,他们都能够使诸侯来朝并一统天下;即使叫他们做一件不义之事,杀一个无辜之人,便能得到天下,他们也都不会干的。这就是他们相同的地方。”公孙丑说:“请问,他们不同的地方又在哪里呢?”
孟子说:“宰我、子贡、有若三人,他们的聪明才智足以了解圣人,即使他们再不好,也不至于偏袒,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称颂孔子。宰我说:‘以我来看老师,比尧、舜都强多了。’子贡说:‘看见一国的礼制,就了解它的政治;听到一国的音乐,就知道它的德教。从现在到百代以后,衡量这百代君王的高下,其标准都不能违离孔子之道。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老人家的。’有若说:‘难道只有百姓如此吗?麒麟相比于走兽,凤凰相比于飞鸟,泰山相比于土堆,河海相比于溪涧,都算是同类。圣人相比于百姓,也是同类。虽然他来自民间,却远远超出大众。自有人类以来,还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
本段文言文内容,为孟子与公孙丑之间的对话,探讨了关于“不动心”、养勇、知言、以及圣人之道等诸多问题,展现了孟子的哲学思想和人格魅力。
首先,从作品的历史背景来看,这段对话发生在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与公孙丑的对话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如何坚守道义等问题的看法。
在探讨“不动心”问题时,孟子指出“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这既是对告子观点的批判,也是对自我修养的一种要求。孟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坚守自己的内心,不被外界言语所动摇,同时也不应过分追求物质利益,而应注重精神层面的提升。这种思想在当时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对于人们追求真理、坚守道义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论及养勇时,孟子提到了北宫黝、孟施舍等人的不同表现,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真正的勇气并非逞匹夫之勇,而是能够在面对困境时坚守道义、无所畏惧。这种勇气是建立在内心强大和信念坚定基础之上的,与那些只知道一味蛮干的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此外,孟子还谈到了知言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要善于分辨言辞的真伪、善恶、美丑,才能避免被邪恶言辞所蒙蔽和误导。这对于当时社会各种思想流派纷呈、言辞诡辩之风盛行的状况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评价圣人之道时,孟子表达了对孔子的崇敬之情。他认为孔子是自古以来最伟大的圣人之一,其思想和品德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同时他也指出自己与孔子之间的差距并表示愿意学习孔子之道。这种谦虚谨慎、追求真理的态度充分展现了孟子的人格魅力。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通过孟子与公孙丑之间的对话展现了孟子的哲学思想和人格魅力。其中涉及的“不动心”、养勇、知言等问题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坚守道义、追求真理并成为一个有品德、有思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