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本站地址:  

返回首页   返回古典名著   毒鸡汤  儒林外史  仪礼  喊麦串烧  爆炸音效  文明礼仪书籍  计算机类书籍  壁纸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十二节-小库网



  • mèngyǐnshìrényuēshíwángzhīwéitāngshìmíngshíránqiězhìshìgānqiānérjiànwángsān宿érhòuchūzhòushìzhìshìyuègāogào
  • yuēyǐnshìzhīzāiqiānérjiànwángshìsuǒsuǒzāisān宿érchūzhòuxīnyóuwéiwángshùgǎizhīwánggǎizhūfǎnchūzhòuérwángzhuīránhòuhàorányǒuguīzhìsuīránshěwángzāiwángyóuyòngwéishànwángyòngmínān??tiānxiàzhīmínānwángshùgǎizhīwàngzhīruòshìxiǎozhàngránzāijiànjūnérshòuxìngxìngránxiànmiànqióngzhīérhòu宿zāi
  • yǐnshìwénzhīyuēshìchéngxiǎorén

孟子去齐。
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
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
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
士则兹不悦。
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
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
予不得已也。
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
王庶几改之。
王如改诸,则必反予。
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予虽然,岂舍王哉?
王由足用为善。
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
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
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
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注释》

(1)尹士,齐国人士也。

(2)干,求取也。《书·大禹谟》云:“不违道以干百姓之誉,不逆百姓以从己之欲。”《诗·周南·兔罝》曰:“英勇武士,公侯之坚盾。”又《诗·小雅·采芑》言:“军队之试炼。”《诗·大雅·旱麓》道:“和乐君子,求禄和乐。”《论语·为政》中,子张学问以求禄。《庄子·徐无鬼》问:“其欲品味酒肉之香邪?”《荀子·议兵》述:“皆为求赏逐利之兵。”《韩非子·说难》载:“伊尹为宰相,百里奚被俘,皆因其求上也。”故用为求取之意。

(3)泽,恩泽、恩惠也。《书·多士》言:“殷王亦不敢失天帝,无不配天之恩泽。”《庄子·大宗师》称:“恩泽及万世,而不自以为仁。”《荀子·非十二子》批判:“掩饰错误而喜好,玩弄奸邪而显得和顺,言辞狡辩而违逆。”《韩非子·说难》道:“周泽未深,而言辞尽显其智。”《史记·西门豹传》赞:“故西门豹为邺县令,名声传天下,恩泽流后世。”

(4)濡,滞留也。《易·夬·九三》载:“壮于頄,有凶。君子果断独行,遇雨则滞留,有怒;无害。”《易·既济·初九》言:“拖曳其车轮,水滞其尾,无害。”故用为滞留之意。

(5)滞,久、长期也。《国语·鲁语》述:“告知积压以宽解执事。”《后汉书·韦彪传》记:“且因病目眩,不堪久待。”

(6)高子者,孟子之弟子也。

(7)浩,多也。《书·尧典》赞:“嗟乎!四岳之间,洪水滔滔而分割,广阔至怀抱山陵,浩渺滔天。”《书·益稷》又道:“洪水滔天,浩渺至怀抱山陵,民众昏沉受困。”《礼记·王制》定:“丧祭之余称为浩。”《字林》释:“浩,围绕之状,水之大也。”《广雅》言:“浩,即浩流。”

(8)由,遵从、遵照也。《书·武成》道:“于是恢复商朝政治,政治遵从旧制。”《书·康诰》云:“乃使民众富裕。”《诗·小雅·宾之初筵》警言:“不当说的话不说,不当由的事不语。”《诗·大雅·假乐》载:“无过失无遗忘,遵循旧章。”高亨注解:“由,从也。”《诗·大雅·抑》告诫:“不要轻易改变常言,不要轻率说可以了。”《论语·泰伯》中孔子曰:“民可使由此道行之,不可使知其所以行也。”《孟子·梁惠王上》云:“如水就下流,澎湃之势谁能抵挡?”《荀子·修身》论述:“凡血气、意志、知识、考虑之运用,遵从礼则治理通顺,不遵从礼则混乱无序。”

(9)悻悻然者,怨恨失意之貌。

(10)庶几者,或许之意。

(11)浩然者,水流盛大不可遏止之貌。此指坚定不移之志。


《译文》

孟子离开了齐国,尹士对别人说:“不知道齐王不能够像商汤、周武,那是孟子糊涂;知道齐王不行,然而还要来,那他就是来求取富贵的。不远千里来见王,得不到赏识走了,但走了三个晚上才刚走出昼地,是多么磨蹭啊!对此我很不欣赏!”
高子把这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那尹士哪能了解我呢?不远千里来见齐王,是我抱有希望;话不投机而离去,难道是我希望的吗?我只是不得已罢了。我在昼县住了三晚才离开,我心里觉得还是太快了,我心想王或许会改变态度的;王如果改变态度,就一定会召我返回。我出了昼县,王还没有追回我,我才铁定了回乡的念头。即便这样,我难道肯抛弃王吗?王仍然足以行仁政;王如果用我,又何止齐国的百姓得享太平,天下的百姓都将得享太平。王或许会改变态度的!我天天盼啊盼啊!我难道非要像那小肚鸡肠男人一般:向王进谏,王不接受,便生闷气,失望不满全写在脸上;一旦离开,就跑得精疲力竭才肯歇脚吗?”
尹士听了这话后说:“我真是个小人啊!”


《评析》

这段文言文描述了孟子在齐国不得志,被尹士批评为不明事理、贪图小利之人后,孟子的辩解之词。其中不仅涉及到个人品行和志趣的高下,还反映了当时士人与君主之间的关系,以及士人的社会责任等问题。整段文字既充满了孟子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信仰,也展现了其善于言辞、机敏过人的特点。

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这段文字发生在战国时期,一个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代。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致力于推行仁政,强调君主应以德治国。然而,在齐国,孟子的主张并未得到采纳,甚至遭到了误解和嘲笑。在这种背景下,孟子的辩解不仅是对个人名誉的维护,更是对儒家思想的坚持和捍卫。

从作者的观点态度来看,孟子表现出极高的自尊和自信。他坚信自己的学说是正确的,对于尹士的指责,他并没有自卑或气馁,而是以理性和事实进行反驳。他说:“夫尹士恶知予哉?”表明自己不屑于与尹士争辩,同时也显示了他的自信和骄傲。

在写作思路上,孟子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他首先承认了自己在齐国的不得志,“不遇故去”,然后又强调了自己的期待和信念,“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这种写法既突出了孟子的无奈和失落,又彰显了他的乐观和坚定。

在表现手法上,孟子运用了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使得自己的辩解更加有力和生动。如“予岂舍王哉?”、“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等句子,通过反问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和担当。

此外,这段文字还展现了孟子的情感和意境。虽然遭受了误解和嘲笑,但孟子依然对齐王抱有期待和希望。他说:“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表达了自己对齐王的信任和期待。同时,“予虽然,岂舍王哉?”则表现了他的忠诚和坚定。这种情感和意境的描绘使得孟子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最后从作品的风格和特点来看这段文言文展现了孟子善于言辞、机敏过人的特点。整段文字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孟子的辩解之词不仅有理有据而且气势磅礴充分展现了他的智慧和才华。

综上所述这段文言文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士人与君主之间的关系还展现了孟子的高尚情操、坚定信仰和卓越才华。同时这段文字也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见解对于我们理解儒家思想、探究历史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



小库提示

扫描下方二维码,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