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交,春秋战国时期曹国君主的胞弟,名传千古。
(2)乌获,古之名士,力大无穷,为世人所传颂。
(3)弟,通“悌”,意为敬爱兄长。古人常言孝悌为本,如《诗·大雅·卷阿》曰:“岂弟君子,四方为纲”。
(4)病,在此意为忧虑、担心,如《论语·卫灵公》中孔子所言:“君子病无能焉”。
(5)雏,乃小鸡也。
(6)百钧之重,一钧为三十斤,百钧则重达三千斤。
(7)乌获,战国时秦之豪杰,能举千钧之重,名震天下。
(8)假馆,意指暂借之地以栖身。
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做尧舜,有这说法吗?”
孟子说:“有。”
曹交说:“我听说文王身高十尺,汤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多,却只会吃饭罢了,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说:“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自以为他连一只小鸡都提不起来,那他便是一个没有力气的人。如果有人说自己能够举得起三千斤,那他就是一个很有力气的人。同样的道理,举得起乌获所举的重量的,也就是乌获了。人难道以不能胜任为忧患吗?只是不去做罢了。比如说,慢点走,让年长的在前边,这就是悌;快点走,抢在年长的前边,这就是不悌。慢点走难道是人做不到的吗?不那样做而已。尧舜之道,不过就是孝和悌罢了。你穿尧的衣服,说尧的话,做尧的事,你便是尧了。你穿桀的衣服,说桀的话,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
曹交说:“我准备去拜见邹君,向他借个住处,情愿留在您的门下做学生。”
孟子说:“道就像大路一样,难道不好理解吗?就怕人们不去寻求罢了。你回去自己寻求吧,老师多得很呢。”
此段文言文为孟子与曹交之间的对话,内容涉及到人性的平等、人的自我超越以及教育的本质等多个层面,内涵丰富,引人深思。
首先,曹交的问题“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反映了他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于尧舜的崇敬。孟子肯定了他的问题,回答说“然”,即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这一观点表明了孟子的人性平等思想,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善良本性,都有可能通过自我修养和实践达到尧舜的境界。
接着,孟子用举重的例子来说明人的自我超越。他指出,一个人如果只能举起一匹雏,那他就是无力的人;如果能举起百钧,那他就是有力的人。但是,如果只能举起乌获能举的重量,那他也就是乌获而已。这说明人的能力和成就并不仅仅取决于他的天赋和条件,更取决于他的努力和追求。只要一个人肯去做,去实践,他就有可能超越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
然后,孟子又通过行走的例子来说明人的行为和态度。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尊敬长者,那么他就会被认为是恭敬的人;如果他傲慢无礼,那么他就会被认为是不恭敬的人。这完全取决于他自己的选择和行为。同样,一个人如果想要成为尧舜,那么他就要服尧的服装,背诵尧的言论,按照尧的行为来行事。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地理解和领悟尧舜之道。
最后,曹交请求孟子允许他留在门下学习。孟子回答说:“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这句话表达了孟子的教育思想。他认为,“道”就像大路一样明显易见,人们之所以不能理解和领悟它,是因为他们不去追求和探索它。只要曹交愿意去追求和探索,“道”就在身边,“师”也在身边。
从整体上看,此段对话表现了孟子的“人性本善”、“人人皆可成尧舜”、“人的自我超越”以及“教育即引导人追求和探索真理”等核心思想。同时,孟子的语言简练明快、逻辑严密、比喻生动、寓意深刻,既具有高度的哲理性,又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这使得这段对话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而且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和个人成长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