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本站地址:  

返回首页   返回古典名著   哲理故事  中文转换盲文  熊来了快跑  抖店副业  枪声音效  广告排行源码  CMS建站源码  国际电话区号大全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四节-小库网



  • pénggēngwènyuēhòuchēshùshíshèngzòngzhěshùbǎirénzhuànshízhūhóutài
  • mèngyuēfēidàodānshíshòuréndàoshùnshòuyáozhītiānxiàwéitàiwéitài
  • yuēfǒushìshìérshí
  • yuētōnggōngshìxiànnóngyǒuyǒutōngzhījiànglúnjiēshíyǒurényānxiàochūshǒuxiānwángzhīdàodàihòuzhīxuézhěérshízūnjiànglúnérqīngwéirénzhězāi
  • yuējiànglúnzhìjiāngqiúshíjūnzhīwéidàozhìjiāngqiúshí
  • yuēzhìwéizāiyǒugōngérshízhīqiězhìgōngyuēzhì
  • yuēyǒurénhuǐhuàmànzhìjiāngqiúshízhīyuēfǒu
  • yuēránfēizhìgōng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
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
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
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
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
且子食志乎?
食功乎?
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
曰否。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注释》

(1)彭更:孟子的学生。

(2)传:在这里,"传",读作zhuàn,指的是古代用来接待客人的宾馆。这个词在《战国策·齐策五》、《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汉书·陈忠传》和《三国志·张鲁传》中都有出现。

(3)泰:在这里,"泰"是"太"的通假字,表示过度或过分。这个词在《庄子·渔父》、《礼记·曲礼上》和《淮南子·原道》中都有出现。

(4)箪:读作dān,是古代用来盛饭的圆形竹制容器。这个词在《左传·宣公二年》、《论语·雍也》、《礼记·曲礼》、《仪礼·士冠礼》和《孟子·梁惠王下》中都有出现。

(5)功:在这里,"功"指的是成效或结果。这个词在《书·益稷》、《诗·豳风·七月》和《庄子·天地》中都有出现。

(6)羡:在这里,"羡"指的是富裕或丰富。这个词在《诗·小雅·十月之交》、《管子·国蓄》、《周礼·小司徒》、《晏子春秋》和《史记·平准书》中都有出现。

(7)墁:读作màn,指的是粉刷过的墙壁,也就是土墙。

(8)食志:指的是根据给予食物的动机来供应食物。

(9)食功:指的是根据功劳来供应食物。

(10)通功易事:表示各种行业的人通过交换各自的产品来互通有无。"通"指交流,"易"指交换,"事"指物资。


《译文》

彭更问道:“您出行跟随的车几十辆,随从有几百人,从这一诸侯国吃到那一诸侯国,这不太过分了吗?”
孟子答道:“如果不遵循正道,就是一篮子饭也不会从别人那儿接受;如果符合大道,就像舜接受了尧的天下,也不觉得过分。你以为过分了吗?”
彭更说:“不是这个意思。但读书人不干事,吃白饭,是不可以的。”
孟子说:“你如果不在各行各业互通有无,用多余的来弥补不够的,农民就会有多余的米,妇女就会有多余的布;如果能互通有无,那么木匠车工都能够从你那儿得到吃的。假如这里有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出外尊敬兄长,严守着先王的礼法道义,来等待着后起的学者继承,却不能从你那儿得到吃的;那么,你为什么尊敬木匠车工而轻视践行仁义之士呢?”
彭更说:“木匠车工,他们的想法不过是为了谋碗饭吃;君子践行仁义,他的想法也是为了谋碗饭吃吗?”
孟子说:“你为什么非要追究想法呢?他们对你有用处,可以给你们吃的,就吃他的好了。况且,你是凭想法给吃的呢,还是凭用处?”
彭更说:“凭想法。”
孟子说:“比方这里有个泥瓦工,打碎屋瓦,在新刷的墙上乱画,他的想法也是为了弄到吃的,你给他吃的吗?”
彭更说:“不。”
孟子说:“那么,你并不是凭想法,而是凭用处给吃的了。”


《评析》

这段文言文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是孟子与彭更的一次对话。孟子在这段对话中,以独特的逻辑与深沉的思考,深刻地阐述了食之为物,志之为道的人生观念。

首先,从历史背景上看,这段对话发生在战国末期,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封建贵族享受极致的荣华富贵,而底层百姓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孟子以此提出他的思考,批判了社会上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的现象。

其次,孟子在对话中坚决地表达了他的观点态度。他认为,如果违背道义,即使再多的物质财富也不可受;如果符合道义,即使是接受天下,也不以为贪。这是孟子的道德观,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追求,而非物质财富。

再者,孟子的写作思路清晰,修辞手法巧妙。他首先以彭更的疑问引出主题,然后通过设问和对比的方式,逐步引导彭更明了他的观点,最后以反问的方式,巧妙地揭示了他的主旨。

此外,孟子在对话中深情地表达了他的情感和意境。他对于社会上的不公,对于人们的物欲横流,表达了深深的忧虑和不满。他以深沉的语言,描绘出他理想中的社会景象,那里的人们追求的是道德和精神,而非物质。

最后,孟子的风格和特点在这段对话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语言简洁而凝练,逻辑严密而深入,他的观点独特而深刻,他的情感真挚而热烈,这些都使得这段对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对话是孟子的一次深刻的思考,他以独特的思维和深沉的情感,阐述了他对于人生的理解。他提醒我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要忘记了精神的追求,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



小库提示

扫描下方二维码,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