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暴:是指齐国的一位重要大臣。
(2)见(xiàn现)于王:是被齐王召唤见面的意思。
(3)乐(yuè):古书《说文》解释为:“五声八音的总称。”《易经》中说:“雷震动地面,象征着活力四溢,古代的国王以此为灵感创作音乐,以此来赞美道德。”《礼记?乐记》中写道:“音乐是古代国王庆祝快乐的方式”“音乐是天地间的和谐之声”“音乐是道德的华丽体现”。由此可知,古代的音乐是为了寻求身心道德的合一而创作的。音乐是道德情感的表达,也是通向天地万物和谐境界的途径。
(4)庶几:意为治理得几乎完备。朱熹在《集注》中解释说:“这是一个近义词,意思是‘接近于’。”
(5)变乎色:指的是脸色发生了变化。朱熹在《集注》中解释说:“变色者,是因为害羞其对音乐的喜爱过于偏颇。”赵注则认为这是因为宣王对庄暴将他对音乐的热爱告诉孟子感到恼怒。
(6)直:意为只是、仅仅。
(7)独乐乐:指的是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并从中感到快乐。前一个“乐(yuè)”是名词,表示音乐,后一个“乐”是动词,表示感到快乐,以下类似的句子也是这样。
(8)管籥(yuè月):赵注解释说:“管,指的是笙;龠,指的是萧,都是使用竹子制成的吹奏乐器。”笙是一种簧管乐器,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记载;这里的萧是指排萧,与现在所称的像笛子一样的萧是不同的。
(9)举:意为全部、所有。
(10)疾首蹙额:描绘出愁苦的表情。疾首即头痛,蹙,指的是愁苦的面容。额,指的是额头。
(11)极:《说文》解释为:“屋顶的最高点。”《通训定声》按:位于屋子中间最高的地方。引申为极致,最高点。
(12)田猎:在野外进行狩猎。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具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由于它需要动员百姓驱赶野兽,各级地方官员都需要准备物资并亲自参与,因此古人主张应在农闲时间有节制地进行,以免扰乱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
(13)旄(máo):旄,《说文》解释为:“幢旗。”通“毛”。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这种旗子为前军所持,故称为“前旄”。旗帜,在这里指的是仪仗。
庄暴来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王告诉我,他爱好音乐,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又说:“爱好音乐好不好?”孟子说:“大王这么喜好音乐,齐国恐怕被治理的很不错了。”
过了些时候,孟子谒见齐王,问道:“您曾经告诉庄暴,说您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齐王脸红了,不好意思地说:“我并非爱好先王的雅乐,只是爱好当下世俗流行音乐罢了。”孟子说:“大王这么爱好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恐怕被治理的很不错了。现代音乐和古代音乐都是一样的。”齐王说:“这是什么道理我可以听听吗?”孟子说:“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齐王说:“跟别人一道欣赏更快乐。”
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齐王说:“跟多数人一起欣赏更快乐。”
孟子马上说:“请让我为王谈谈欣赏音乐的道理吧。如果王在这里奏乐,老百姓听到敲钟打鼓的声音,听到吹奏箫管的声音,大家全都头痛而皱着眉头奔走相告:‘我们的王这样爱好音乐,那为什么使我们困苦到这样的境地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分离流散。’如果王正在这里打猎,老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丽,大家又会愁眉苦脸地奔走相告:‘我们的王这样爱好打猎,为什么使我们困苦到这样的境地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就因为王不能够与民同乐的缘故。“
如果王在这里奏乐,老百姓听到敲钟打鼓的声音,听到吹奏箫管的声音,全都眉开眼笑奔走相告:‘我们的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够奏乐呢?’如果王在这里打猎,老百姓听到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丽,全都眉开眼笑奔走相告:‘我们的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够打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主要在于王能够与民同乐。如果大王现在能与民同乐,就会称王于天下了。”
本文出自《孟子·滕文公下》。这段论述的主题是“王者之乐”,孟子以齐宣王好乐为话题,阐述了他的王道之理。从历史背景来看,齐宣王在位期间,齐国内乱频发,民不聊生,而齐宣王却沉湎于酒色之中,不思国家大事,孟子此行就是为了劝谏齐宣王,使他能够改过自新,安抚百姓,振兴齐国。
孟子首先以庄暴的疑问开篇,巧妙地引出齐宣王的好乐问题。然后孟子以“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这样的问题,引导出“与民同乐”的道理。其间,孟子运用了设问、对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一种是百姓受苦,王者独乐,另一种是王者与百姓共享快乐,生动地展示了孟子的观点,使得他的劝谏更有说服力。
孟子在文中运用了反复论证的方法,首先是通过庄暴的口述出齐宣王的好乐,然后再通过孟子的口揭示出这种好乐的弊端,并提出改正的办法。这样的写作思路清晰,论证严密,使得孟子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这段文字中,孟子的情感饱满,充满了对百姓的关怀和对君主的责任感。他以齐宣王的好乐引出了对王者的责任和义务的思考,体现出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同时,孟子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又深入人心,体现出了他的儒家学派的风格。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是孟子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他以齐宣王的好乐为切入点,提出了王者应该与民同乐的观点,这是对君主的一种人性化的要求,也是对君主权力的一种限制,体现出了孟子的深刻的政治智慧和高尚的道德情操。